重点支持与杭州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创新。鼓励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申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突破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
引进一批高校、大院大所来杭州设立分支机构,共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杭州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汇聚一批不同学科领域的世界杰出学者,通过他们或引进、或创立世界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深化杭州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内容和层次,将支持浙江大学培育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深化合作的长期战略目标。
(2)产业科研布局
重点支持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安排中长期科技计划,对重点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如当前杭州重点推动发展的数字电视、3G等。
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有机硅、纺织、钢构、光通信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立足区域互动和长三角区域创新一盘棋的思路,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力争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城市建设、社会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建立起适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科研体系。
(3)企业研发布局
以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继续分期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企业原创性知识生产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发展优势。加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按计划完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目标,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留学人员,杰出的中小型企业,创办和培育一批如UT斯达康这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积极引进建设诸如诺
基亚杭州研发中心这样的世界级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强杭州在产业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突出区域经济特点和“创业在杭州”品牌,抓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1)科技企业孵化器
继续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建设现代化科技孵化基地。杭州市已列为 “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全国试点城市”,为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继续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科技孵化器。
(2)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积极建设服务于行业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镇经济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杭州市准备建立46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到2007年基本建立服务于杭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依托特色行业建立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可作为政府推动行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由市科技局进行规划并进行业务指导,以企业化的组织形式进行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在此基础上,根据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引进服务于企业的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国内外著名的行业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质量检测监督、品质管理以及贸易、信息等服务机构,以及员工培训、企业咨询、专利代理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
(3)科技条件市场平台
构建大型仪器共建共享与社会化服务市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实验设备向企业开放,市场化服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平台建设
构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系统开放、服务高效的科技信息中心,近期建设杭州医药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分市场,在巩固、完善和推广上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永不闭幕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5)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杭州科技合作周作为杭州科技工作平台的作用,要尽快走出就展示办会展的思路,将科技中介服务的功能纳入到科技合作周中去,成为杭州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一个具有杭州特点和特色的载体。各区县要积极组织企业、项目参
加合作周的活动,精心组织,提高科技合作周的品牌影响力。
(6)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扶持和培养一批大型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在公用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服务设备购置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紧密结合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择优扶持一批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机构。
3.推进“两港五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区域创新成果的示范区块和发展区块
“两港五区”是杭州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初显成效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业化基地。“两港五区”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区域创新的产业化示范区块
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工业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通讯设备制造、软件、汽配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国际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使“两港五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附加产品的发源地,为杭州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远期内,要在临平工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一线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在高新区江南区块——浙江大学本部——浙江大学科技园——高新区江北区块——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2)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区块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发展板块,与省科技厅的要求相对应,形成“四个一批”:即一批研究开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以出口为主、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经营业绩优良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市场份额较大、在全国行业领先、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领办和创办一批;鼓励企业重组,做强做大一批。在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形成对应于区域创新产
业化示范板块的,小而强的民营、高科技发展板块,提高杭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活力和潜力。
(3)县、市的特色产业区
杭州5县市以省级开发区为中心,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以“浙江光谷”、“中国白板纸”为依托,通信器材、造纸产业为支柱的富阳特色产业区;以无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绿色产业为支柱,电子电缆、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制造为依托的临安特色产业区;以服装、制笔、箱包、生物农药为支柱的桐庐特色产业区;以精细化工和浙江水泥熟料为主体的建德特色产业区;以水、农产品、竹木等绿色加工为重点的淳安特色产业区。
4.发挥城市创新优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区域创新保障体系建设 (1)创新人才体系
将“以人为本”真正放在第一位,改善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吸引行业的顶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杭州生活创业。政府采取多方措施,为顶尖人才来杭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为杭州的发展贡献力量。杭州有美丽的西湖,经过综合整治后,更加焕发了蓬勃的生机,这样优美的环境对全世界的人才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培养,为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输送源源不断的熟练技术工人。
(2)创新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将政府支持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用好、用足、用到位,扶持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信息服务平台等,发挥政府投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投入来源。当前,要进一步梳理R&D的支持政策和技术改造的支持政策,宣传到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投入。
充分重视企业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热情,如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性很高。目前企业投资上亿元建设孵化器公司的就有两家,即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和天元药业,科技部门应该充分肯定其热情,支持其发展。同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来。
(3)政策支持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