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无闻于顺水矣。”这个顺阳位在均水东北①,顺水显即均水。 “顺”与 “洲”都是从 “川”声的字②,且与 “均”、“钧”等字通假,古书曾见其例③。
确定了洲水就是均水,乔山和方山也即不难推知了。乔山是 《中山经 ·中次八经》的骄山。经云 “荆山之首日景山??雎水出焉??东北百里日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又东北百五十里日骄山”。据说骄山有神名基围, “恒避于雎、漳之间”。骄山位置虽不易确指,总在汉水以南荆山一带,近于雎漳二水的发源处。从那里向北,过了汉水,正好逆均水北上。
方山是 《中次四经》的柄山, “方”、 “柄”皆帮母阳部字。经云 “柄山??滔雕之水出焉”。郝懿行 《山海经义疏》称:“柄山、滔雕水及下文白边山,计其道里, 当在宜阳、永宁 (今洛宁)、卢氏三县之境。”由均水的源头再向北走,就到了柄山这一地区。
至于京宗,我怀疑与景山有关,是否如此,自然有待进一步论证,下文还将讨论。
《楚居》中的妣隹,我认为即是葛陵简中的JJ5追『。自2003年 《新蔡葛陵楚墓》发掘报告问世以来,葛陵简中编号为甲三11、24的~ 支便受到有关学者的特别注意④。这支简记有祝祷之辞,内容是:昔我先出自耶遣 (追),宅兹浞 (雎)、章 (漳),台 (以)遇暑 (迁)尻 (处)。
简文是墓主平夜君成的口气,平夜君系楚王室贵族,所说 “我先”指楚的先祖,所以这支简文句不多,却叙述了楚国王系所 自出及其居处位置,关系重大,无怪乎学者纷起讨论了。 “昔我先出自 追”一句,在传世文献中可以找出不少足与对比的例子,如 《国语 ·晋语四》曹伯云: “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韦昭解前者为“文王子”,后者为 “武王子”。又 《周语中》 “郑出自宣王”,韦解:“郑桓公友,宣王之母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欲娶东郭偃之姊, “偃日: 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杜预注:“齐丁公,崔杼之祖。齐桓公小白,东郭偃之祖。” 《晋语四》 “狐氏出自唐叔”,韦解:“狐氏,重耳外家也,出自唐叔,与晋同祖。”凡此都说明,讲 “出自”某某者,是指族氏世系的来源而言,而所 “出自”的一 般是人名。
还有 《墨子 ·非攻下》:“越王翳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有遽”注释家不能
① <杨守敬集》第五册 《水经注图》,南七西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② 《说文》小徐本。
③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79页。
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郑州,大
象出版社,2003年,图版七七。 Page 4
解,但也都认为是人名①。
因此,董珊博士曾将 “邶逍”释为颛顼②,在是人名这一点上是正确的,但“遄”实是 “追”字,不能隶写为 “遣”。清华简 《保训》有 “遣”字③,读为“归”,与 “假”对称,是明确的证据。那么,“追”究竟是什么人呢? “JlI5”字从 “川”声,何琳仪教授曾读之为 “均”④,是很对的。 “追”字从“自”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字亦作堆,作雁,作垢”,而 《七发》即 “以追为之”,都在端母微部。由此不难看出,《楚居》传说中处于洲水地域的 “妣隹”,就是葛陵简的 “JI6『追”,她正是楚王系所 自出。 葛陵简这段话为什么一定要突出这样一位女性先人,也容易理解,因为讲 “追”已经标明了 “JlI5”,指出楚与今丹淅地区本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后 “宅于雎漳”,是中心的迁移。
三段传说中的第二段,中心人物是穴熊,简文说: 穴畲迟徙于京宗,爰得妣殴??乃妻之,生侄叔、丽季。丽不纵行,溃 自胁 出。妣贼宾于天,巫并该其胁以楚,抵今日楚人。 按 《帝系》云:
季连产什 (付)祖氏,什 (付)祖氏产内 (穴)熊,九世至
于渠娄鲧出。末句费解,注释家有种种说法⑤,都难于成立。 《楚世家》则说:
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鬻熊事文王⑥,蚤卒。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已指出:“鬻熊即穴熊,声读之异,史误分之。”⑦
近年由于包山简和葛陵简先后发现,大家看到其间祭祷的 “楚先”,于 “老童、祝融”之后或为 “嫱含 (鬻熊)”,或为 “穴含 (熊)”,多认为穴熊、鬻熊当系一人⑧。现在看 《楚居》,穴熊之下就是丽季,即 《帝系》等的熊丽,证实了穴熊即鬻熊之说。
讲穴熊、鬻熊一人,难点在于依 《帝系》等所说,季连的时代要早得很多,不能迟于虞夏之际。但在 《楚居》,具有神性的季连以妣隹为妇,而妣隹乃商王盘庚的
① 参看吴毓江 《墨子校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O3—204页。此外长沙子弹库楚 帛书也有关于伏牺的类似文句。
② 董珊: 《新蔡楚简所见的 “颛顼”和 “雎漳”》,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 html/dongshan01.htm,2003年12月7日。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