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学案
1、《草原》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茫茫、低吟、洒脱、疾驰、襟飘带舞、拘束、羞涩、回味、天涯”,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4、想一想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1、课前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2. 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勒、吟、襟、貌、羞、涩、涯
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渲染、勾勒、茫茫、洒脱、襟飘带舞、回味、疾驰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思考:
①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感情; ②写法上有特点?
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检测练习:
1、生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重点强调:多音字:蒙、好、行、似。 难写易错字:吟、貌、襟。 2、交流理解的词语。
迂回、洒脱、拘束、襟飘带舞。 3、我知道课文是从( )( )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讨论更正: 第一部分
1、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2、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3、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部分:
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2、《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学习准备: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安息国的将军是如何欢迎来自中国的使者的? 4.两国都相互赠送了什么礼物?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句话的含义是( )。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检测练习:
1、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矗、骞、循
2、交流理解的词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遐想、五彩缤纷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白杨》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学习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学习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学习准备: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建设兵团等方面的资料。 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易错字:晰、伞、疆、陷。
2.按“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借物喻人”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找出文中描写和讨论白杨树的句子,仔细研读完成下面的联系 3.自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 4.自读课文4—12自然段,用“﹏﹏”勾画文中爸爸的话,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5.自读课文13—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文中的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 ”画出。爸爸的心思是( ),爸爸的心愿是( )。
6.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检测练习:
1、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易错音:戈、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分辩。与“分辨”区别
2、交流理解的词语。
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
3、我知道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讨论更正 1、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2、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从来??(高大直立)
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3、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
(只知道......不知道......)不畏艰苦 服从需要 心思(只知道......不知道......)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只知道......不知道......) 心愿:几棵小树??成长起来→希望孩子茁壮成长,成为第二代边疆建设者 4、研讨写作特点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案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学习难点: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学习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 自学提纲: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检测练习: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a),不读jia“狰狞”读准后鼻韵。 2、交流理解的词语
银装素裹、七零八落、杯水车薪、废寝忘食、不翼而飞
3、青藏铁路是一条( )的路。因为( ) 4、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更正:
1、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2、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