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地位和作用:《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3.教学重、难点 重 点 难 点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内 容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1)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 值观
三、【学情分析】
阶 段 已 知 学 情 (1)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体系。 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未 知 欲 知 .
四、【教法和学法】
老师的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视频,图片等直观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一个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奖励刺激法:创设相关问题,让同学们积极思考回答,答对者或回答优秀者予以奖励,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正强化 5.启发式教学法:老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将被动机械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 1、情景表演法:学生上台进行情景表演 2、合作探究法: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 多媒体计算机,视频,桌子 学生的 学法 教学工具 通过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温故而知新,ppt展示“四书”的图片,教师采用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四幅图,有哪位同学知道它们是什么么? 生:《四书》
师:很好,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提示:比如说都属于学派) 生:都是中华文化经典,都属于儒家学派 师:没错,《四书》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那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四书的名言警句呢? 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师:好的,非常棒。刚刚同学们对儒学名言信手拈来,可见对它十分熟悉。事实上,儒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扮演着国家统治思想的角色。它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在数千年的潜移默化中已深入到每个华夏子民的骨髓当中。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除了儒家学派,也孕育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学派,比如道家,法家等等,各个学派争奇斗艳,大放异彩,现在,我们统称之谓: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的大爆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我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时代,才能同时孕育出如此纷繁瑰丽的文化瑰宝呢?
.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走进那个文化爆炸时代。
2.新知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视频导入法
说到儒学,我们一定会提起儒学创始人:孔子。那大家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孔子产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他的主要思想内容又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到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教师播放孔子相关视频资料:1.flv; 2.flv) 视频归纳:
(1)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社会大变革的到来。 (2)儒家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
A.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B. “有教无类”; 教育: C. 主张全面发展; D. 整理古籍; E. 创立儒家学派 二、图片导入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仅凭孔子一人之力,儒家学派能达到今天的统治高度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有两个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谁呢?请看大屏幕(展示孟子和荀子的图像):
归纳:
孟子主要思想:A. 仁,仁政,民本思想 B. 伦理观:性本善
荀子主要思想: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B.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比较分析法
.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 比较 思想家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礼教为主 异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 性善论 人性论
性相近 礼法并施 性恶论 (二)道家和法家
一、知识建构法
在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们都在积极寻找富国强兵,理想的治国之法他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在这样开明的文化背景下,诸子百家因运而生。请大家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学派进行分析,填充下表。
二、视频导入法:03.flv(诸子百家); 列表归纳: 学派 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 时代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主要思想 “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浩然正气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中央集权观;改革观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
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三、合作探究法 材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