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西藏山南隆子县斗玉乡“珞巴族”的音乐文化特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3:26: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西藏山南隆子县斗玉乡“珞巴族”的音乐文化特征

【摘 要】笔者通过采访“珞巴族”,从中了解到珞巴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性、宗教信仰、服饰、歌舞等并对如何传承与发展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本文向世人介绍和展示珞巴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对山南隆子县斗玉乡“珞巴族”的音乐文化特征进行阐述,并为进一步的抢救和传承这一稀有文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珞巴族音乐文化

在中国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侧,有一片广阔的地域被称之为“珞瑜”,“珞瑜”藏语之意“南方之地”。

在这里居住着一只古老民族“珞巴族”,1990年经过人口普查,珞巴族人口大约有2000多人左右,“珞巴族”主要居住在林芝的(米林、察隅、墨脱)山南的(隆子县)等地。“珞巴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现在相互交流一般采用藏语。

斗玉乡“珞巴族”

一、山南隆子县斗玉乡

山南隆子县斗玉乡位于县城东部,距隆子县城大概有126公里,斗玉乡1961年-1987年属于隆子县三安曲林区管辖,1987年撤区设立了“斗玉乡”,面积大概有300多平方千米,主要有“斗玉”、“加麦”“克木”三个村委会。

二、“珞巴族”的宗教信仰

“珞巴族”信仰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主要是建立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它有着丰富的崇拜内容和崇拜形式。其中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等。“珞巴族”认为神鬼未分离,凡精灵、神灵、鬼魂、魔鬼等统称为“乌佑”。“乌佑”有善恶之分;“乌佑”的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珞巴族”人们的生活。因此很自然就出现了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巫师”分为“尼奇”和“尼布”。“尼奇”主要从事占扑,而“尼布”除占扑之外还需要从事祈祷、献祭、巫术等活动,为人们“扶危求安、免灾招益”。

三、珞巴族服饰

“珞巴族”居住在西藏的南方,相比之下气候较为炎热,因此,“珞巴族”男女服饰较为单薄。

(一)男子服饰:根据气候和“珞巴族”的生活习惯,无论男女上身都用“噶咧”(布)围裹着。男士主要以打猎为主,由于男士需要经常上山打猎,往返于丛林中,因此,从服饰和发型都有所不同。为了便于打猎和砍柴,男士不仅露着

双臂而且还露着双脚,他们会把自己的长发捆绑在前额上方,横插两个“都木觉”(竹签),然后带上帽子,帽子的上方用“哟非”(形似鸟嘴),“哟非”的上方再插上两根鸟羽用来装饰。帽子后面还会带上“巴觉”(扁形竹编的),听老人们说“是为了预防在打仗时,敌人后后方袭击”。前面我们谈到“珞巴族”男士主要以打猎为主,因此,“刀”每个男士身上不可或缺的一件物品,他们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一把“刀”,不管走到哪里,“刀”不离身,“它”即作为一种保护工具,也作为一种装饰品,显得十分威武。

(二)女子服饰:女子也会用“噶咧”(布)围裹着上身,但为了便于种植玉米和采摘野果,因此,女士的服饰只露出右臂。“珞巴族”的女子非常喜欢佩戴各种饰物,包括各种质地的金、银、铜制作的“郭吉”(手镯)、“拉吉”(戒指)、“达西”(项链)、“柔尼”(耳环)、“都木齐”(头饰)等等都是“珞巴族”女子喜欢的配饰。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在腰间点缀各种饰品。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珞巴族”人民的审美特征,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四、斗玉乡“珞巴族”的音乐与舞蹈

(一)斗玉乡“珞巴族”的音乐

“珞巴族”音乐受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珞巴人常在休闲、劳动、远足、婚娶、丧葬、祭祀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歌曲。民歌属五声音阶,音乐节奏较为单一、速度较为缓慢自由等特点。“珞巴族”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民歌、舞蹈、器乐等。“珞巴族”民歌主要分“夹依”、“百力”“月”、“亚里”等。主要以宫、徵、羽调式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曲调是以衬词命名的《甲景甲》。

1.“夹依”:是一种叙事性民歌,多用于赞颂和祈祝,同时用于舞蹈表演中的演唱,有一领众和的特点。

2.“百力”:是一种反应生活面貌、描绘自然景观等特点的歌曲。多用于喜庆场合,是珞巴族生活习俗的酒歌、哭嫁歌。

这两首作品均属于“百里”民歌风格类型。“珞巴族”男女们会边歌边舞,描绘男子开垦田园,女子种植玉米的劳动场景。在舞蹈动作中有各种模拟劳动的场面,如砍树、种植玉米、收割玉米装入箩筐等各种劳动动作,非常形象生动。通过这些音乐舞蹈可以折射出“珞巴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民族特征。

3.“月”:类似于藏族歌曲中的“百谐”,是“珞巴族”人们给出征前勇士们唱的一种歌曲,主要是为了给勇士们扬威、祝福、祈福的一种歌曲。

4.“亚里”:是“珞巴族”人们在祭祀鬼神、念经诵佛时演唱的一种歌曲。

(二)、斗玉乡“珞巴族”的舞蹈

“珞巴族”的舞蹈中各种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且粗犷豪放,它的舞蹈集中体现了老百姓

生产劳动情境。另外,“珞巴族”的舞蹈还模拟了高原动物的行走以及飞行姿态,以及动物在捕捉猎物时的场景。表演形式大多以男女集体大型舞蹈呈现,其舞姿刚劲有力,磅礴而大气。

1、“珞巴族”男子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较为单一。他们身上佩戴的“刀”、“弓箭”,即作为打猎工具,又作为一种饰品和舞蹈中的道具存在。在舞蹈中男子多用“刀”、“弓箭”来做一些在生活中打猎的动作,如挥、砍、刺等一些形象生动的捕猎动作。

2、“珞巴族”女子的舞蹈动作较清逸、灵活。女子们在舞蹈时喜好摆动身子来击响身上的各种饰品,发出各种清脆的铃声。女子的动作大多以收割玉米、捡玉米、装玉米、戳玉米等劳动生活形象为题材。“珞巴族”舞蹈中的各种舞姿都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斗玉乡“珞巴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珞巴族”做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少少数民族,在党和领导的关怀下,生活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看到古老的“珞巴族”文化、语言、歌舞、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民族的同化在慢慢的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令我们为之心痛。例如在采访时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说“珞巴语”,一些习俗他们不懂,一些民族歌舞也不会唱、跳,但他们对当今流行的一些歌舞都非常的熟练。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珞巴族”老人口中得知点滴信息,想想再过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之后,人们只能从书中寻找到曾经有这么一支民族,那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一件事情。

在当下的 “珞巴族”年轻人,在现代变迁中不能忘记及忽略属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方式,要更好地保护与发展“珞巴族”的传统文化。那么应该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我认为在当今重视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首先自身要树立保护本族文化的有意识;其次从乡、县、地区也应对其加以关注。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模式积极申报项目,通过各种形式去抢救和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我撰写本文其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这一民族、了解这一民族、关注这一民族。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在此,希望本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一民族,并将其优秀的独特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参考文献:

李芳尚《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

《西藏米林县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珞巴族卷》1993.3月

浅谈西藏山南隆子县斗玉乡“珞巴族”的音乐文化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d9sx71vip1is520733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