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1、教育全民教育:全民共识:“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终身教育
2、学前教育
我国法定入学年龄为6岁。学前教育指的是从初生到6岁左右。美国3-6岁为学前儿童。
1) 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
2) 学前教育的性质------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的整合
我国尚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第一批)。如生命权,生存和发展权、受教育权,休息、游戏和娱乐权等。 3)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长期的正面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1、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出生至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机构是指派有专人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对0—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3、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揭示教育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前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孕育阶段 1) 中国:《大戴礼》的《保傅》篇中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重胎教,如何为太子选择保傅人员。 颜之推---《颜氏家训》 朱熹-----《童蒙须知》 、《小学》等 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 2) 国外: 苏格拉底
柏拉图--《理想国》 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机构的养育所,有专业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6岁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国家委派优秀女公民教育他们。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亚里士多德胎教,主张婴儿出生后喂养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提出5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防妨碍其发育。第一个提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7岁一阶段,到21岁止。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雄辩术》 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在婴儿期间就应注重他们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认为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七艺” 2、萌芽阶段
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杜威《忏悔录》等
观点: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个性的观点;
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
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夸美纽斯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 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3、初创阶段
直到19世界中后期,学前教育理论才从笼统的认识中建立起独立的范畴与体系。 国外
1)学前教育是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开始创立的。福禄贝尔的哲学观点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著作《人的教育》 关于学前教育观点: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发展: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 教育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 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罗伯特·欧文认为人的性格的形成是受教育和环境影响,主张让儿童尽可能多在户外活动,在教育中不应责罚儿童,也不要过多地约束儿童。
3)霍尔“复演说” 认为儿童学习能力是天生不可改变的。 4)杜威 现代教育 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
5)蒙台梭利 第一个女医学博士 在1907年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
中国
1) 康有为 《大同书》 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公共的学前教育。 2) 蔡元培 提出学前教育体系。
3) 20世纪初,培养幼稚师。陈鹤琴(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五指活动课程)、陶行知(强调6岁前教育的重要性;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张雪门(乡村慈幼院)等。 4、发展新阶段
20世纪中叶以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语言理论、数理逻辑理论、音乐理论、视觉空间理论、身体运动理论、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认知理论和自然观察理论等”
第二章
一、古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决定地位
1、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罗伯特·欧文建立“性格形成新学员”。
2、1904年(光绪29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当时幼稚园章程和教材效仿日本,并聘请一些日本教师来华任教。 第三章
一、几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1、遗传决定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2、环境决定论 华生;洛克;
3、苏联的教育主导发展论及发展 巴拉诺夫
4、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的发展理论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5、叶澜提出的二层次三因素论
可能性因素 个体自身条件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环境条件 显示性因素 个体实践活动
二、各个发展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 遗传素质提供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遗传决定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2、环境
3、儿童的个体实践活动是其发展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三、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1、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点、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教育同儿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我国教育界主流的儿童观 联合国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观结构 儿童期 儿童地位观
儿童能力观
四、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1、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2、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大致是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具体到抽象这样的顺序发展
第四章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教育目的表教育造就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从形态上是一种观念,实质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可能产生的普遍结果。教育目的规定了年轻一代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构成
1) 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性,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成分。 2) 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性,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成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3、教育目的或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级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学科教育目标。 二、学前体育的目标
1. 保护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 2. 关注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