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多元化职业道德教育
模式探索
黄 凌
【摘 要】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医患关系的急剧恶化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包括课程体系、教育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9(000)018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 多元化 多元化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学院校以“医学教育”为特色,承担着为医疗服务事业输送高质量医疗服务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医学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在于医学生“医德医风”和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近年来,“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回归医学教育的本源,探索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指导的多元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效缓解医患矛盾。
1 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医学技能教育,轻职业道德培养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存在“重医技、轻医德”现象。[1]据统计,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课程有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修养等,仅占总学时的8%,这充分表明一些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功利化,未能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不足。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这类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挫伤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医学生忽视职业道德素养,增加医患矛盾的发生概率。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采用的是“4+1”教育模式,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2]另外,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交叉学科大多数被作为选修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医学院校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相关课程体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生在学校这个良好平台上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机会,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3 缺乏高素质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调查显示,在我国承担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只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马列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人员,二是教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思想政治理论和医学人文这两类教师队伍各自为营,缺乏融合与交流,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
方面缺乏统筹安排,甚至在教学时数、学分等方面产生矛盾与冲突,不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德医风”,不利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1.4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性
医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理论融入实践,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医德和规范的医学行为,是医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课堂讲理论,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完成专业知识教育,几乎没有医德教育的专项内容。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3]
2 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催生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现象,导致部分医疗服务人员在处理医患纠纷问题时重金钱、轻人情,[4]这将导致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逐渐被淡化。此外,大众媒体习惯性的倾向于患方,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
2.2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不够健全
作为公益性机构,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受限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等原因,在改革与发展中,既取得了一定成就,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我国源于1950年代的以药养医医疗体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公立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被迫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三级医院转诊有名无实,大型三级医院医疗技术好、收费较高、病患集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资源浪费;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