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沼气
90年代以来,我国沼气建设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到1998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发展到688万户,比上年增长7.8%,利用率达到91.7%。全国大中型沼气工程累计建成748处,城市污水净化沼气池累计49300处。以沼气及沼气发酵液在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利用为主的沼气综合利用有了长足发展,达到339万户,其中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21万户,南方“猪沼果” 能源生态模式81万户。
以沼气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由于其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成为中国生物质能利用的特色,如“四位一体”模式,“能源环境工程”等。所谓“四位一体”就是一种综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其内容是在温室的一端建地下沼气池,池上建猪舍、厕所。在一个系统内既提供能源,又生产优质农产品。“能源环境工程”技术是在原大中型沼气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工程技术,既能有效解决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问题,又有良好的能源、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特点是粪便经固液分离后液体部分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厌氧消化液和渣经处理后成为商品化的肥料和饲料。 3、薪炭林
1981年我国开始有计划的薪炭林建设,至1995年10年间,全国累计营造薪炭林494.8万公顷,其中“六五”完成205万公顷,“七五”186.3万公顷,“八五”103.5万公顷。根据这些年全国造林成效调查,薪炭林成林面积和单位面积年生物量测算,薪炭林年增加薪材量2000-2500万吨,对缓解农村能源短缺起到了重要作用。
5、面临的困难与发展前景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受原料高成本的影响,大部分生产企业需要额外的补贴、税收优惠才能赢利或生存。二是生物质能源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在多种能源产品和规模上未给予明确的支持和指引。三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转化成本高、效率低。五是部分农林种植物存在与粮争地的潜在危险。
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将“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2.坚持“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近期,优先利用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中期,合理开发边际土地资源,积极稳妥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扩大生物质能资源基础;推进纤维素液体燃料产业发展,显著增加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和交通燃料供应中的比例。长期,利用近海、沙漠等海陆资源,开发藻类生物质资源,提高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贡献度,有效实现生物质能对石油的规模化替代,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3.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逐步从建设投资补贴转向原料补贴、产品补贴、消费补贴、投资补贴等四管齐下。加大生物质资源开发补贴力度,明确对生物质能源投资项目和工程的激励政策,完善生物质能源产品的价格补贴,创新有利于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4.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加强产学研组合,组织联合攻关。首先,尽快将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纳入重大专项,实现生物质燃气产业装备的国产化,开发低成本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高效酶水解及高效发酵工艺,研究可适用不同原料、节能环保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绿色合成工艺。其次,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技术,推进生物质能源产学研的组合,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生物质能开发相关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发展新的生物质能资源,建立能源基地。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已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发展多元化原料是大势所趋。今后,应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利用山地、荒地和沙漠,发展新的生物质能资源,研究、培育和开发速生、高产的植物品种,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发展能源农场、林场,建立生物质能源基地,提供规模化的木质或植物油等能源资源。
发展前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高,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均占有可开采石油资源十分贫乏,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然而,自1993年起,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石油年自给能力为1.3~1.5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量已占消耗量的52%,突破2亿吨,尤其是近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大规模发展,矿物燃油的短缺几成定局。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在众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无疑是一项现实可行的选择。为此,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生物质能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为了确保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发布了涉及生物质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能源[2005]2517号)。
随后,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07]44号)。在这3个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管理规定和办法中,对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以及海洋能发电等提出了价格和费用分摊的原则。
2007年9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3月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发改能源[2008]610号)。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并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
此后,国家又相继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
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全国农村沼气建设规划》和《全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应的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目标机制、定价机制、补偿机制和交易机制,为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上述已经出台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来看,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政策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目标,以各部门项目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为体现,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推进生物质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能够进行物质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和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满足国家能源需求,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社会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化石油能源资源有限,但富源辽阔,生物质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开发利用潜力大,市场需求旺盛,且具备较好的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进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的发展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当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步伐,为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安全蓄积能源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永明,袁振宏,孙振钧,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06,(2):79-83.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生物燃料发展有关情况及政策建议【EB/OL】.
【3】高荫榆,雷占兰,郭 磊,谢何融,陈才水 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及其研究 进展,江西科学(2006.06)
【4】沈志远,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新探索,南京林业大学[D]2009年9月 【5】 冯健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现状和前景,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2): 108~11 【6】潘泽 江l,曹明宏2,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10):2228—222
【7】苏宜虎,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75-77 【8】黄仲涛 高孔荣 叶振华生物质能的研究与开发,中国科学基金第三期 【9】荣波,发展生物能源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0147-02
【10】张晓第,对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再思考 宏观经济.2007,25(5).-42-46 【11】孟雁北,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定与实施问题研究,特别策划[N]2006.4 【12】代 轶 浅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对《可再生能源法》相关条款的解读与思考科技信息,2006.10
【13】石元春 谈发展生物质产业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基础科学·特 稿
【14】Andre′ P.C. Faai. Bio-energy in Europe: changing technology choices Europe: changing technology choices[J] Applied Energy 2010.4 【15】Xia Li a,b, Yongmei Huang a,b,*, Jirui Gong a,b, Xinshi Zhang a,b,c.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energy resourcesand the status of
eco-society in China, Energy (2009) 1–6
【16】Thu Lan T. Nguyen a,b,*, John E. Hermansen a, Masayuki Sagisaka ct ,Fossil energy savings potential of sugar cane bio-energy systems[J] Applied Energy 2009.8
【17】Mei Qua,c, _, LiisaTahvanainen a, PirkkoliisaAhponen b, PaavoPelkonen a. Bio-energy in China: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 articles on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ernet platforms, Energy Policy 2009.5 【18】Eleni A. Kaditi*,Bio-energy policies in a global contex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7 【19】
Jie Zhang, Goutham Vemuri and Jens Nielsen. Systems biology of energy homeostasis in yeast[J] Energy2009.4 【20】曹小红常委: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五大困难,人民网,2010.06.24 【21】袁振宏 ,罗文 ,吕鹏梅,生物质能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环卫科技网,2011.5.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