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 D. 补充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 2.以下属于民法的法律是( )
A. 婚姻法 B. 物权法 C.民法通则 D. 未成年人保护法 3.以下属于程序法的是( )
A.民事诉讼法 B. 刑事诉讼法 C. 行政诉讼法 D. 仲裁法 4.法律的运行包括哪些环节( ) A.立法 B. 执法 C. 司法 D.守法 5.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 )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 6.以下属于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的是( )
A. 公安部门 B.交通部门 C. 税务部门 D.人民政府 7.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 )
A.人民主权原则 B.人权保障原则 C.自愿原则 D.罪刑法定原则 8.大陆法系又称( )
A. 普通法系 B.罗马法系 C. 民法法系 D. 法典法系 9. 英美法系又称( )
A. 普通法系 B.罗马法系 C. 判例法系 D. 法典法系 10.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11.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是( )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新西兰
12. 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澳大利亚 D.荷兰
13.封建制法律具备以下特征( )
A.肯定人身依附关系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维护专制王权 D. 契约自由 14.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 )
A.住宅不受侵犯 B.身体不受侵犯 C.通信自由 D.言论自由 15. 宪法的特征是( )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C.宪法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意志 D。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16.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是( ) A.依法纳税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依法服兵役 1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自由有( )
A.言论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 C. 游行自由 D. 集会自由 18.法律有以下历史类型 A.奴隶制法律 B.封建制法律 C.资本主义法律 D.社会主义法律
19.关于法律的正确描述是( ) 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的
B.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律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 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三、材料分析题:
2011年0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请你根据以上报告内容分析回答,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在我国法律运行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2.A 3.D 4.D 5.B 6.A 7.D 8.B 9.B 10.D 11.C 12.C 13.B 14.C 15.A 16.C 17.D 18.D 19.B 20.D 21.B 22.B 23.C 24.D 25.D 26.D 27.C 28.B 二、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 6.ABCD 7.AB 8.BCD 9.AC 10.ABCD 11.ABC 12.ABC 13.AC 14.ABC 15.ABD 16.ABCD 17.ACD 18.ABCD 19.ABCD 三、材料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着党的十五大提出的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意味着我国法律运行的立法环节的完成与彻底实现,立法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执法、守法、司法等环节都以此为基础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使得我国的经济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在立法方面得以完成与实现,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一、单选题
1、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律自由意味着( )。 A.废除人们的自由 B.任意干涉人们的自由
C.对当事人的自由施加合理的约束 D.任意限制人们的自由
2.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理念上的必然反映是( )。 A.服务大局 B. 执法为民 C. 党的领导 D. 公平正义 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是( )。
A.依法治国 B. 执法为民 C. 党的领导 D. 公平正义 4.公平正义的起点是( )。
A.立法公正 B. 执法公正 C. 司法公正 D. 守法 5.公平正义的保障是( )。
A.立法公正 B. 执法公正 C. 司法公正 D. 守法 6.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
A.立法公正 B. 执法公正 C. 司法公正 D. 守法
7.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 )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 A.宪法和法律 B. 国家政策 C.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D. 党的纪律 8.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宪法保障 B. 行政保护 C. 司法救济 D. 党的领导 9.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 共产党 B. 人民群众 C. 人民政府 D. 人民代表大会 10.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是( )。
A. 参与性 B.时限性 C. 公开性 D. 中立性
11.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体现了权利与义务( )。 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B.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D.地位上的主次关系 二、多选题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 A.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B.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
C.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D.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总量上不是等值的。 2.执法为民的三项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法律主体地位,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 。
C.文明执法,执法的过程和方式符合法定要求。 D.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3.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基本要求是( ) 。
A.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B.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C.坚持立法公正优于执法公正 D.坚持实体公正优于程序公正 4.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人权保障 D.正当程序 5.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 )。
A. 普遍适用性 B. 适当适用性 C. 优先适用性 D. 不可违抗性 6. 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 )。
A. 职权由法定 B. 有权必有责 C. 用权受监督 D. 违法受追究 7.封建人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君主专制 B.权大于法 C.义务本位 D.人权保障
8.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表现为( )。
A.权利来源于权力 B.权力服务于权利
C.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 D.权利必须受权力制约 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10.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资本主义法治思想有( ) A.权力制约 B.正当程序 C.人权保障 D.罪刑法定
11.我国宪法确立了“党必须在( )范围内活动”的基本原则。 A.宪法 B.党章 C.法律 D.国家政策 12.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 ) A.服务大局可以不按照法律办事
B.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C.依法履行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服务大局 D.服务大局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是依法正确履行职责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C 2.B 3.D 4.A 5.B 6.C 7.A 8.A 9.B 10.D 11.A 二、多选题
1.ABC 2.ABC 3.AB 4.ABCD 5.ACD 6.ABCD 7.ABC 8.BC 9.ABCD 10.ABCD 11.AC 12.BCD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道德 一、单选题
1.现代社会,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体育健身、网上冲浪等等,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公共生活的( )特点。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主体的多元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体系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状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公共秩序也有了新的领域,下面( )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A.工作秩序 B.教学秩序 C.交通秩序 D.网络秩序 3.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D.交往时间的延续性 4.公共生活的鲜明特点是:( )
A.透明性 B.开放性和透明性 C.开放性 D.间接性
5.在“网络世界”,若有人故意制造计算机病毒扩散,将会破坏许多单位或个人网络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电脑系统得崩溃等。这说明的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中:( ) A.交往关系极为简单的特点 B.活动结果密切相关的特点 C.活动范围相对有限的特点 D.公共秩序难以形成的特点
6.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A.团结友善 B.见义勇为 C.保护环境 D.诚实守信
7.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的要求。
A.遵纪守法 B.保护环境 C.诚实守信 D.文明礼貌
8.( )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9.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自己的快乐。这是社会公德中( )的要求 A.保护环境 B.遵纪守法 C.爱护公物 D.助人为乐
10.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爱惜和保护全民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务。这是( )的要求 A.爱护公物 B.助人为乐 C.文明礼貌 D.保护环境
11.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中,最权威的规则是( ) A.社会公德 B.风俗习惯 C.宗教信仰 D.法律规范 12.法律规范通过( ),强制人们遵守生活公共生活准则
A.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 B.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C.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 D.告知人们某种行为的法律后果
13.(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A.社会公德 B.自身价值 C.价值目标 D.职业道德
14.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待服务对象不能有亲疏、贵贱之分,都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一视同仁、周到服务。这是职业道德中( )
A.助人为乐的要求 B.爱国守法的要求 C.办事公道的要求 D.尊老爱幼的要求
15.( ),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服务群众
16.( ),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服务群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