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 2 课 时 )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原子中各微粒之 间的数量关系、 核外电子原子 运动特 点 电性关系和质量 原子核 核外 关系 的构 (质子和 电子 核外电子的排中子) 成 布规律(原子 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得失电 子能力和化合价)间的关系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核素和同位素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A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上网查阅,14 6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经讲评后引入新课: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1. 原子核的构成:通过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微粒 质量(kg) 相对质量 电量(C) 电荷 电子 9.109×101.602×10-1 -31质子 1.673×101.602×10+1 -27中子 1.675×100 0 -27 0.005484 -191.007 -191.008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归纳小结】
A
如果用 Z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迁移与应用】
37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17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 (B)H2、D2、T2
42 (C)H2O、D2O、 T2O (D)4020Ca 和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 6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
14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与网上资料:阐述 6
n-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5 课 时 )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知识框架
乙醇
乙酸
单官能团
酯
油脂 烃的衍生物 葡萄糖 简单低分子 氨基酸 多官能团
(二)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对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本质的辨证认识。
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 收集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2.预习 教师准备1.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 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四、教学方法: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
【质疑】你能从中得到酒精的哪些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
【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演示或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原子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