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绪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讲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59: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绪论知识框架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心理学是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心理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心理学中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是学习理论家、人格理论家、咨询心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2.社会学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正式和复杂的群体。社会学家向组织行为学所提供的有价值信息的领域还包括: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组织文化、正式组织理论与结构、组织技术、沟通及权威和冲突。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较多的领域是变革,其他的贡献包括对行为改变和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及群体决策等方面。4.人类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5.政治学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渊源。1.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莉莲?吉尔布雷斯认为不能单纯通过工作的专业化、方法的标准化和操作的程序化来提高效率,还应该注意研究工人的心理。2.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还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主要研究职业选拔与职业培训、疲劳及合理化建议等,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员工适应他们所选用的机器,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3.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仅限于工业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考虑的面比较狭窄。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时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使学术界对工作中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组织机构本身的社会性等因素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了足够的重视。4.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这本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5.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如探讨组织结构、组织内外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目的是要承担个体差异测定更广泛的组织问题研究。6.组织行为学产生20世纪60年代起,它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其教师队伍中又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从这批人中产生的研究项目开始被命名为“组织行为学”。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劳资关系日益尖锐的前提下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又被称为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1)亨利?甘特是泰勒在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时的亲密合作者。在1887年至1902年间,甘特主要贡献是剔除了工作进度原理,设计了一种生产计划进度表——甘特图;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2)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它采用了两种技术:一种是把工人的动作分解成各种基本动作;另一种是用影片记录和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3)莉莲?吉尔布雷斯协助丈夫从事动作研究外,还特别研究了管理心理学,于1914年出版了著作《管理心理学》。(4)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人,被誉为“管理过程之父”,他提出了适用于各种组织的一般管理的五大职能及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从管理职能、原则的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5)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他研究了国家和教会的管理,发现凡是管理比较正规、非人情化的效率较高,因此认为高效率的组织应该是较正式的组织。(6)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主要表现在:2①把员工看成“经济人”;②强调独裁式管理;③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2.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世纪20、30年代,一方面,劳资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加剧,使得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以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片面性。(1)梅奥是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是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参与策划了霍桑试验。霍桑试验是于1924年至1932年间,研究发现: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围绕着“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3)1952年,美国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53年,福特基金会邀请一批著名学者开会讨论,会议决定把研究人的行为的这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为此标志,行为科学成为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3.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组织行为学发展出一个新的流派——权变学派,又称情境学派。(1)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2)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提出了路径——目标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的路径。(3)赫西和布兰查德提出了领导生命周期理论。4.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发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组织行为学吸收了系统学说、权变学说、组织文化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等理论的观点,从而大大丰富了自身的内容,拓宽了研究范围。从组织行为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和学术界、企业界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更为科学和更具可操作性,该学科将更为成熟和完善。①调查范围广;②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③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问卷法的缺点:①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②问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③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33.个案分析法个案分析是一种跟踪研究,只要是与研究对象有关的材料一概收集,通过对这些有关材料的分析,找出研究对象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中得到其行为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并进一步探索一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认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作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实验之分。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采用心理测验法研究组织行为学问题有两种方式:①采用心理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某一层面的个别差异;②采用心理测验法来研究被试者两种或多种行为之间的关系;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定。这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4

绪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讲义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dvv17z4893x5if1klmb9gaib47vll009j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