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 2、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教材中,有三处孩子们不好理解的地方1)“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2)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3)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于是我安排通过例1的直观操作教学,及例2的适当抽象建模,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性目标: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性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现、
归纳、总结原理。
情感性目标: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至少”的含义,并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的选择】
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于是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课堂始终以设疑及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程序设计】
而在教学设计上,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把教学过程分四环节进行: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深入探究,形成规律——回归生活,灵活应用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部分,我设计“请五个同学抢坐四把椅子”的游戏,激趣启思。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
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数学活动。
(一)首次实物操作,初步感知 我安排了例题“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的实际操作,我想主要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为后面枚举法的运用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
这里主要是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杯中小棒枝数,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和3枝。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二)再次具体操作,深化感知 通过“思考: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么放呢?” 由学生再次直观操作,达成一个最主要的目的:理解“至少”的
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1)通过观察四种不同放法得到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
(2)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 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入2枝小棒的结论。
(三)脱离具体操作,由形抽象到数 老师启发学生接着往下想,如果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能不能不再依次排出所有情况,只用一种摆法就能说明问题呢?这一问题的抛出,目的有三:
1.启发学生思维形式的飞跃:让他们从枚举操作自然过度到平均分的方法。
2.利用课件理解“平均分”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 要想保证这个杯子里的小棒最少,就要让每个杯子里都有小棒。如果有一些杯子空着,就不能保证这个杯子里的小棒最少。所以我们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题。
3.由形抽象到数:要求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
(四)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通过“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 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和“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等三个发散问题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抽象概括出“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入2枝小棒”,初步认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四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概括,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加深了对原理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形成规律 这一环节共有三个层次展开:
1.设下疑问:“如果小棒数不止比杯子数多1,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通过“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 “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 15根小棒,也放在4个杯子里”具体实例,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说理与多媒体辅助演示下帮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杯子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小棒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杯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2.在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后,教师总结,我们研究的这个有趣的原理,就是数学上有名的 “抽屉原理”,(板书)我们今天所用的小棒,就被看做是被分的物体,而杯子就是“抽屉”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商+1个物体。
3.拓展:有关抽屉原理的知识,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