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论 文 题 目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
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学 生 姓 名 孙 宇 所 在 学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专 业 学科教学(化学) 完 成 日 期 2016年05月10日
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当前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研究争对初中生对化学概念表征形式的现状,并基于化学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帮助促进学生概念表征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提出,可以为一线中学化学教师在选择概念教学策略时提供理论参考。
提出的几点教学策略如下:
(1)课前广泛搜集材料,创设多彩情境引入新课 (2)充分运用化学实验帮助理解概念 (3)充分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网络 (4)充分运用样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 概念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接受高中化学教育,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包括学生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概念、原理、观念和方法等,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新的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对其他科目的概念理解起来会更加困难。胡胜利和周爱保1在“化学概念心理表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化学概念的表征方式包括表象、命题、产生式、图式等。彭豪
2
在“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采用概
念四重表征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他们对化学概念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教学者以及研究者更需注重研究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表征,提取出对化学概念表征产生影响的外在表征的特点,引导教学从这些方面着手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表征速度,正确度、深度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12
胡胜利,周爱宝.化学概念心理表征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
彭豪.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研究[J].化学教学,2011(10)
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袁振国3认为,教学策略即是一种教学方案,该方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变通地组织教学形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施良方4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张大均5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尽管学者们对教学策略的涵义各持己见,但都强调有效教学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相应的方案和方式等,它表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化学教学策略是贯通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论范畴,如何在化学学科素养的背景下进行化学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化学,使得学生学习更有效果呢,成了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笔者基于化学学科素养以初中生化学概念表征学习水平的教学为研究,得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 课前广泛搜集材料,创设多彩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引入部分是一堂化学课的开端,也是衡量这堂化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好的开端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准备新课引入时,要注意选择材料的角度,合适的材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保证搜集的学习背景资料能够恰到好处的与学生原有经验接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针对具体的引入案例,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以妙趣横生的实验为背景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这也正是化学的乐趣所在,以实验引出新课将会使知识点鲜活而富有表现力。例如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够回顾之前学习的金属、非金属的有关性质,再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就能顺其自然的引出规律的学习。
2.以思维冲突为背景引入
化学是一门注重思维方式的科学,学生的思考是帮助自身学习的最好工具。学生在学习时,当已有的经验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他们不由自主就会联想
34
袁振国.新世纪的教育理想[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0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0. 5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到是否有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释或者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已学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当初中相关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不能对某个反应进行分类时,教师就能引出新的概念,即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冲突。在思维冲突中,他们就能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有一定的认识。
3.以化学史实为背景引入
化学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才有如今辉煌的成就。化学科学的发展也正是化学基本理论逐渐完善的过程。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不仅能够习得一定的知识,还能感悟科学探索道路的艰辛,培养个人的情感态度。在新课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情景之中去分析问题,了解理论得来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中,最经典的史实就是门捷列夫的一封信,让学生初步感悟周期律的实际应用,并且以科学家身份进行元素周期律的研究。
4.以生活实例为背景引入
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现实素材引入新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眼光来了解周围的事物,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教师应首先具体展示该知识点的实用性,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取用溶液时,并不是称其质量而是量取体积,那么我们该如何又快又准的得到我们想要的溶液呢?溶液的相关信息又该如何表示呢?由此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
二 充分运用化学实验帮助理解概念
学生形成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概念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概念第一个起点。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概念的外部表征形式越丰富,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效果越好。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口述定义的方式讲授概念,同时还可以使用“实验”这个有力的工具,丰富概念的外部表征形式,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感知),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这也正与课程标准中指出的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不谋而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