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历史史实:
阅读理解概念:王羲之与《兰亭序》、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吴道子与《天王送子图》。
理解记忆: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主要的书法家、画家及其代表作。 阅读理解概念:元杂剧、《牡丹亭》、昆曲、京剧。 理解记忆: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历史解释:
分析汉字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感悟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分析探讨各类书法艺术的特征,感悟其艺术特色。 分析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原因,感悟其艺术特征。 分析元朝元曲发展的原因,探讨元朝文人生存状态。
分析艺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变迁,探讨社会对艺人的观念变迁。 发展性选择:
分析秦“书同文字”的必要性,探讨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感悟楷书“颜筋柳骨”特色,探讨个性与艺术特色的关系。
比较文人画与杨柳青年画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艺术品商品化的原因及表现。综合古代艺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相关知识,探讨艺术与城市商品经济、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习提纲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一)汉字
1、演变:⑴起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⑵成熟: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⑶演变: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2、特点: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学思之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思考?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书法
1、阶段特征: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⑴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 1 -
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⑴楷书:
①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②代表: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⑵草书:
①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②代表: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⑶行书:
①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②代表: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时期特点: 1.秦汉以前:主要使用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书法成为艺术;
3.隋唐:书法发展到新的顶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4.宋代:重文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5.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6.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一)从萌芽走向成熟:
1、起源: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成熟: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二)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三)发展: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历史纵横 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与战国帛画的传承关系明显。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画家抓住劝酒情景,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1、魏晋时期--绘画理沦
⑴特点:上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沦,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⑵代表: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厂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而且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2、隋唐时期--吸取印度、波斯风格
⑴特点:吸取印度、波斯风格等外来美术风格。
- 2 -
⑵代表:创作出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3、两宋时期—宫廷画、风俗画
⑴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足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⑵代表: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⑴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⑵代表: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四)绘画艺术特点
1.中国画在魏晋之后:①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②出现了非功利、注写意的文人画;
2.文人画自魏晋开始占据中国书画主导地位;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3.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绘画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三、京剧的出现
(一)戏曲的发展: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发展: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⑵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⑶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二)京剧的出现:
1、背景:⑴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⑵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2、形成: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3、发展:
⑴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⑵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⑶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 3 -
(三)地方戏曲: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四、分析某一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4):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分析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6):人民群众因素:分析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作用。 (7):其他因素: 本课要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