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一、读拼音,写词语。
mó tiān yí liú tì lèi wū xiá ( ) ( ) ( ) ( ) 二、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城遥望玉门关 (远远的) .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 ..
C.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种旅游玩具项目) ..D.不破楼兰终不还 (回来) .
三、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____________,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____________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
____________作了铺垫;第三句“____________”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____________”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_____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______”。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本诗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________的意思,“金甲”是指________,“穿金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中感受到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从“将晓”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是__________,“有感”
说明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2)诗题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又一年。 (1)对“遗民”理解正确的是( ) A.感到遗憾的人民。 姓。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1)这两句话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加点的词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_________。
(2)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所以用“_____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驰,所以用“_____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______”。 六、课内阅读
(一)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_____________曲名,内容多写_____________和
B.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
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 B.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C.“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
__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和很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