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里仁篇第四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1:28: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倒过来”的递进关系。如果我们将他们的次序还原过来,变成“智者利仁,仁者安仁”就好理解了,意思是,明智的人明白仁道对于成就自己的人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就利用仁道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使自己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仁的境界而自觉自愿的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仁道上。

“仁者安仁”重在突出仁的“体”,即存在于人的内在灵魂中的那个仁德,有了这个仁德的人,就会自然的走上仁道,而“智者利仁”则重在表现仁的“用”,即仁道对于培养人高尚道德修养的帮助。只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会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而走上仁道。

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来翻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既不能长久的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不能长久的处于安逸舒服的环境中。有仁德的人,始终安于仁道,而明智的人因为知道仁道对于培养自己的仁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会利用仁道努力培养自己内在的仁德,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而走上仁道。?

现在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久处约”、“长处乐”?这是因为他们的灵魂无处安顿——他们不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也就是说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怎样活才有意义?心灵是空虚的,因此是贫也痛苦,富也苦恼。这样的人,经受不住生活的磨难和打击,久处贫困,容易丧失做人的尊严,不是为非作歹就是甘愿沉沦;遭受打击、挫折就容易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不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就是自暴自弃,一败涂地!相反,久处富贵安乐,或者处于人生得意之时,同样会忘形而放纵自己,不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就是飞扬跋扈、仗势欺人,一副天下独尊、不可一世的架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骄淫奢侈,为富不仁,把社会的公德、做人的良知统统抛却脑后,胡作非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失意丧志、得意忘形”之情状。其结果总是能得意于一时,却总逃不脱“栽跟头”的下场!

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失意时牢骚满腹,看天下人人都不顺眼,都亏欠于他,一旦得志腾达,就变的张狂不已——瞧不起昔日的贫贱故交,看

5

不上风雨同舟的糟糠之妻;待人处事,唯我独尊,生活上吃喝嫖赌,沉溺于灯红酒绿;保养情妇,妻妾成群,把人生定位于尽情享乐之中,为享乐而极尽所能!那句“人生如梦,抓紧胡弄”的官场“谚语”就是这些人心态扭曲的最好写照!当他们一旦落马,就会为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放弃做人的起码尊严,为苟全而丧失骨气,丑态百出,演绎出种种可怜可憎的闹剧,这就是“小人不可得志,得志便会猖狂”的表现!

所以,人不可以没有生活的坐标,不可以没有理想和追求。有理想、有追求就会明白人的生命价值,就会有做人的原则。人必须把自己的灵魂安顿好,这样,才能活得踏实、自信又自在。这个安顿灵魂的处所,孔子告诉我们就在“仁道”——选择仁道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能得到灵魂的安宁,就能真切的体会到人的生命价值,就能获得真正的、永恒的幸福!这就是“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二,居仁道,心怀坦荡,敢爱敢憎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就是喜欢的意思,“恶”即厌恶。按照一般的解释,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爱人,也能够厌恶人”。这样的解释总叫人感到很别扭,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以。试想,儒家是讲爱人的,为什么君子还要厌恶人呢?孔子在这里究竟想要说明什么?

我们知道,儒家讲爱人,孔子就曾说过“仁者爱人”。但这里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并不是具体的个体。“爱人”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相互尊敬、友爱之心,而不应该仇视、敌视,相互攻击和残杀,是从尊重、珍爱人的生命这一层意义上去讲的,并不是说人在现实中就不应该有爱憎情感而应该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泛爱”所有的人——这不是儒家精神!

现实中的人,总是有爱憎情感的,而且这种爱憎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受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所建立起来的爱憎观支配的。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内心就会敬重他,就希望与这个人交往并成为知心朋友,当你厌恶一个人时,你从

6

内心里就会瞧不起他,就不愿意与这个人交往,这是人之常情。孔子不仅承认人的这种情感的合理性,而且尊重这种情感,他只是告诉我们,人的爱、憎一要正确,二要真实。

所谓正确,就是说要有正确的爱憎观,要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人值得你敬重喜欢,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厌恶、疏远。对一个值得你敬重爱戴的人你却疏远了他,这对你是极大的损失,同样,对一个不值得你敬重的人,你却亲近了他,这样,你的人生就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甚至被诱导而误入歧途,这就是交人处友的学问!

所谓真实,就是说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爱憎观,做到内心的爱憎感受与外在的表现相一致,即表里如一、爱憎分明。这一点相当重要,修养达不到一定的境界是难以做到的!现实中的人,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心中明明厌恶某个人但却又会因为某种需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不是厌恶而是亲近,甚至刻意巴结、奉承;内心明明敬重一个人,但却同样会因为某种原因不敢与之亲近而要疏远——这就是口是心非!比如,在一个政府机关或者工作的部门,面对一个德性不佳而有权势的上司,有的人从内心里厌恶其人品和作为,但却畏于其权势,或者还想利用其权势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得到提携与重用),就去刻意亲近、巴结,甚至还会违心的为其大唱赞歌;当一个同事受到上司的排挤与打击时,明明从内心里敬重这个人的人品,却不敢与之亲近,而对其疏之、远之,唯恐自己站错了队,被视为“同党”而受到牵连,最终使自己敬重的人遭受到孤立和诽谤而自己无动于衷!这就是当下某些贪官酷吏在台上时赞歌一片,一日落马,骂声如潮现象的根源之所在!

为什么人在处理自己的爱憎情感时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呢?这是因为内心有一个“私”字的存在,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面对爱憎,就不能以合不合仁德仁道定取舍,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定取舍,结果往往是“爱”非自己所爱,“憎”非自己所憎,唯有有仁德的人因为其爱憎观是以仁为准则的,所以心怀坦荡,才敢爱敢憎,能真正做到爱是自己所爱,憎是自己所憎,爱憎分明。

7

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应当是:

孔子说:?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自己所喜欢的人,厌恶自己所厌恶的人。?

第三,居仁道,人生无悔

前面两章,一个是说居仁道就能安顿好自己的灵魂,一个是说,居仁道,就能心怀坦荡,敢爱敢憎,活的真实、自在;一个是从内在修养上安顿灵魂,一个是从外在的实践中成就人生,有了这两个前提,人的一生就不会滋生邪念走上歧途,就不会给自己的一生留下污点或遗憾,人的一生就会活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所以,接下来的一章就来了一个小结,进一步说明居仁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原文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诚心、如果的意思,“志”当志向、立志讲。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奉行仁道,就不会心生邪念做坏事情了!?

综上所述,居仁道,人的一生,就能活得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就有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就能活出人的骨气、活出人的价值,就能活得真实、活得洒脱!人生就会因此而摆脱虚名所累,摆脱阴霾羁绊,就能使一生充满阳光,死而无憾----这就是孔子给予我们的教诲!

三、志于仁道严克己

既然仁道对于人生如此重要,哪么,一个立志于仁道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仁德而走上仁道呢?孔子告诉我们,一是要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二是要躬行——自觉实践仁道,三是要反省——努力提高仁的道德修养,四是立志——将实践仁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欲望人之性,违仁不可取

8

搜索更多关于: 里仁篇第四 的文档
里仁篇第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efzb5lzj67d82u9y9c7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