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第二单元 写读后感
丁庚兰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运用所学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找准“感点” 、写出的读后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我要写什么?
最近你看过什么书?或者读过什么文章? 这本书或这 篇文章给你印象最 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 那还 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 ,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 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 ;同样, 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 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 “读 出了自己”。今天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所产生的感想给它一个 科学的名字——读后感。
写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在读过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话之后,把感 悟到的感受、 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 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 写成的文章就 叫“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 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 有的是读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 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知识;有的是弄懂的某个道理;有的是受到的启发, 教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我来学方法。
以《草船借箭》为例,学习读后感的写法。
1. 出示《草船借箭》读后感,默读。
思考:
(1)作者读的是什么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这篇课文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草船借箭》读后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一提到诸葛亮,一个头戴纶巾,手 拿羽扇的神人形象便出现在我们脑海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 很多,比如“火烧新野”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其中,《草船借 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突出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
《草船借箭》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 想置他于死地。 于是他以军中 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好 10 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之内就 能造好 10 万支箭,并在第三天趁大雾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 10 万支箭,挫 败了周瑜的阴谋。(概)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神机妙算。这第一“算” , 是算到何时有雾, 只有大雾漫天之时, 船才可以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与周瑜约 定,是三天交箭,不是一天、两天或四天、五天,是因为他观察天象,算出了第 三天必定起雾,而长江之中雾会更大,即使距离很近,也会看不清对方。第二“算”, 是算到鲁肃不会把自己的计谋告诉周瑜, 而会私自拨快船和军士给自己。 诸葛亮 深知鲁肃忠厚, 因此放心大胆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他。 试想一下, 如果诸葛亮 的计谋提前被周瑜知道,那妒忌心强的周瑜一定会出手阻挠。第三“算” ,是算 到曹操不敢出兵。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 知道雾大时曹操不会贸然出兵, 而是会射箭,试探敌人虚实,这样箭就会“不请自来” 。(议)
诸葛亮的“算”不是玄学,他的每一算都有事实依据,他通过人物的性格去 推知人物的活动,并且通过星象判断天气,这就是他的“算”既准又妙。他能运 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就是这种充满智谋的“算” 。
近两年,算命之风又流行起来。 在地上摆一个八卦图, 用竹筒装一些吉凶签, 就可以为他人算命。这里的“算”便失掉了事实依据,没有事实做支撑的“算” 并不能准确地预知未来, 反而会让人走入迷信的歧途, 这就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差之千里。(联)
《草船借箭》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他的“三算”使他在短 短三天内“借”到了 10 万支箭,让妒忌他的周瑜自愧不如,这个故事也告诉我 们,思考事情时要依据事实,不可空想。要用缜密的思维去推算,而不是单凭感 觉去臆测。(结)
回答:
想一想 :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
这部分在文中写得怎么样?( 感是重点 联系实际)
作者的感受是因何产生的呢? (读是基础 读懂原文)
2.联系《 <草船借箭 >读后感》,讲解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常见的写作模式大
致可以归纳为五个字“ 引”、“概”、“议”、“联”、 结”。
精品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