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区)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二年生物科试卷
完卷时间:90分钟 满 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实验表明,对单侧光敏感的是胚芽鞘的尖端 B、詹森的实验不需进行对照实验
C、拜尔的实验在光下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D、温特从尿液中提取出吲哚乙酸,并命名为生长素 2、右图是关于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 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与⑥对照,说明胚芽鞘的生长
与尖端有关
B、②与④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C、②与⑤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 D、③与⑥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 ①苯乙酸和α-萘乙酸不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②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极性运输 ③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④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 ⑤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⑥向光性现象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⑦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 A、①②⑦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 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 B、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 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
5、科学家对多种植物激素与豌豆植株顶端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B、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作用 C、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D、侧芽生长速度不同是由于侧芽内多种激素的浓度或比例的改变 6、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 如右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
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B、秋末①→③→⑤→⑥过程能增加植物体
内的脱落酸的含量,促进叶片脱落
C、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①→⑥的生理过程在根本上都是基因调控的结果
7、某研究小组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 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ACC)产量 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是为了排除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在实验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对茎切段伸长的促进作用越强
C、GA3对茎切段伸长的促进效应比IAA大 D、生长素一定会促进茎切段中乙烯的产生 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效果可能相同,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C、植物激素能调节代谢,但不能直接参与代谢
D、植物生长过程中与植物生长有关的激素发挥作用,衰老时脱落酸、乙烯才可发挥作用 9、某实验小组选取若干长度为2cm的胚芽鞘,用碳素笔从胚芽鞘的尖端画一条直线到最下端,如
图所示,然后将实验材料置于黑暗处培养2-3天后观察a和b段颜色的深浅。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B、一段时间后a段的颜色较深,b段颜色较浅 C、设置多组实验的目的是避免产生偶然误差 D、该实验应设置没有画线的胚芽鞘作为对照组
10、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某种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类似物的种类是该实验的唯一自变量 B、该实验证明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实验证明乙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 μmol·L D、若要探究10 μmol·L-1的甲、乙对该种月季插条
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组实验 11、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到侧芽 B、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C、发育中的果实生长素含量较高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主要与重力有关 12、关于种群和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田中杂草的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 B、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也不一定会增加 C、一个群落中可能有多个基因库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
-1
碳素笔 画线
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C、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会大于最大值即K值。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5、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2和t4 B、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C、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型增长
D、t2-t3时间段内甲、乙种群的出生率都可能大于死亡率
16、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把处在样方线上的个体都统计在内 18、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A、种群密度 B、土壤类型 C、光照强度 D、温度高低
19、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