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顺应是适应的基本形式、途径 3.心理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认知结构的改变。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信息,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的变化,创立了新的认知结构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自我中心:
贡献: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尽地描述和解释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成为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当前发展方面与认知因素有关的研究以及很多认知心理研究机构的创立主要归因于皮亚杰的影响。
②皮亚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突出并回答了一些重要问题,他富有挑战性的理论激起了同行们做出大量研究和创立新理论的兴趣。正是由于皮亚杰的杰出贡献,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批判:
①低估儿童的认知能力。 ②阶段性质变?
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④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形式运算并非最高形式
17 什么是元记忆: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18 婴儿,幼儿,童年期思维的类型。
婴儿: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依靠动作进行,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4.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
幼儿: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童年期: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19 婴儿言语发展的基本特征 1前言语发展阶段(0?12个月)
婴儿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的声音和姿势交流等现象,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 前言语交流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很小的婴儿就具有了注意、选择、区别语音等特殊的语言能力。
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2)积极说话阶段(1.5—2,3岁)
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极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掌握迅速发展。 婴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20 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特征
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到了幼儿期(2、3-6、7)儿童语言的发展进入了基本掌握口语期。这个时期是语言不断丰富化的时期,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到幼儿末期,儿童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幼儿期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发展、语法掌握、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
21 言语获得理论 ①习得论
斯金纳(B. F. Skinner, 1904--1990)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强化和模仿的结果,父母会对婴儿接近成人语法的语言给予强化。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则认为,儿童通过认真聆听和模仿年龄较大的同伴的言语掌握了人类语言。
习得论在解释人类语言获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研究发现,母亲是否给儿童赞许,更多依赖于儿童讲话的真实性,而不是语法的正确性(Baron,1992;Brown, Cazden&Bellugi, 1969);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儿童通过模仿成人言语而获得语法规则 ②先天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认为,婴幼儿之所以能够掌握语言,是因为人类具有语言获得装置(LAD),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结构。
全世界所有儿童在大致相同的年龄达到一定的语言发展阶段,大脑有关部位受伤或病变,就丧失了语言能力,这似乎印证了先天论的观点。但很多研究显示,儿童的语言环境也在以各种方式促进语言学习。 ③交互作用论
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其中儿童与同伴之间沟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环境。
22 婴幼儿言语发展过程的现象 婴儿:
1. 语音的发展
出现嗓音—出现啊咕声(2,3个月开始)—出现喃喃语声(出现元音、辅音)—开始发出真正的语音(9~10个月)
反射性发音阶段(5个月前)牙牙语阶段( 5个月左右 2. 词汇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到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以供交往。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随后掌握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3岁时大约掌握1000个词左右。 3. 语法的发展 (1)三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 (2)基本发展趋势: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疑问句等) 幼儿:
一、语音的发展
1. 3~6岁是能够掌握全部语音的年龄,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能够掌握世界各个民族的语音,4岁以上的幼儿一般能够掌握全部语音 二、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三、语法的掌握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逐渐把握了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形式。而且,也逐步有可能开始以语法结构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23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含义及其发展趋势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青少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青少年期以后,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稳定,随知识、技能的丰富而有所上升。 24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成年中期,流体智力的下降与神经生理机能的衰退有关,晶体智力的提高与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有关。(一)身体健康状况,(二)职业活动,(三)社会历史因素。
25 社会性微笑出现的年龄:婴儿四个月以后。
26 恐惧经历的的阶段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开始) 3.怕生(陌生人焦虑,6-8个月时出现) 影响怕生的因素: (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的多少。
(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6)婴儿接受的刺激。
27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人格发展阶段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人格理论与发展观: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心理防卫机制:合理化、升华、投射、退行等
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期、潜伏期和青春期的五阶段 人格的发展阶段一:口腔期(0-1岁)
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 2.婴儿口腔的活动如不受限制,长大倾向开放、慷慨与乐观。 3.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 口欲综合型性格: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或者与口唇活动有象征联系的活动,如沉溺于吃喝、抽烟、接吻,或者嗜好收集,当一个好听众(吸收知识)等。
口欲施虐狂性格:嗜好嚼咬及相关的象征性活动,如贪吃、挖苦、嫉妒等。 人格发展阶段二:肛门期(1-3)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入厕训练
幼儿由于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
父母如对儿童的训练过于严格,将导致其性格冷酷、刚愎、生活杂乱。如肛门性格:整洁、吝啬、固执。
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有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的羞耻感,心理矛盾较少,容易合作等
人格发展阶段三:生殖器期( 3-6 )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作用,儿童通过可以形成性别角色以及超我的内容(对异性父母的认同模仿)
个性发展问题:性别角色问题、性器型特征、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扮演女强人角色,超越男人
人格发展阶段四:潜伏期(6-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