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4.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
中山课时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
一、选择题
1.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及: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由此可见孙中山 ( ) A.提出改良中国政治的主张 B.希望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C.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能力挑战题)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上述材料能够说明 ( ) ①人们对革命的态度发生变化 ②广大人民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③孙中山发动的起义多次失败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势力壮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梁启超说:“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4.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下列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建兴中会 B.1912年,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D.1915年,发动“护法运动”,失败
5.《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6.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7.(2013·福州高二检测)“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8.右图为保存至今的记录孙中山辞世的号外。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 ) ①这份号外的发行时间是民国十四年 ②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受到国人关注 ③号外刊载了孙中山在南京逝世的简况 ④当时媒体已十分关心政治人物的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9.(2013·南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孙中山《兴中会章程》
(1)指出材料一中“本”“末”的含义。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看待西方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10.(2013·大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这在当时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知孙中山希望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中国的政治。
2.【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把孙中山等人视为“乱臣贼子”,把清政府看作合法的,是正统;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说明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仇视变成支持,其原因主要是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强调民族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强调民主意识。四个选项中只有A最全面,体现了民族民主两个方面。 【规律方法】概括提炼材料信息的基本原则 (1)忠于材料,逐句提炼,防止信息遗漏。 (2)论从史出,注意与所学历史知识相结合。 (3)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防止过度推理。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创建的,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的是同盟会,故A错;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时间是1911年,B错;1915年,孙中山参加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是在1917年,故D错。
5.【解析】选D。辛亥革命的爆发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政治上看,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从思想上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原因。 6.【解析】选D。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一贯采用革命方式武装夺权,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不同,故排除A、B;责任内阁是1912年建立的,与题干不符;1924年,孙中山在完善旧三民主义缺陷基础上,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这个办法”指新三民主义。
7.【解析】选C。材料关键信息是“一人称帝”,由此可以看出是指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此孙中山发动了护国运动。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故③错。
9.【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观念。第(1)题应充分理解材料信息,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将“坚船利炮”称为末,而将“仿行西法”以实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称为本。第(2)题第一问应注意合理概括、比较两则材料,材料一肯定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材料二则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性。第二问应从主观角度即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客观环境即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条件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条件即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等多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本: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答“仿效西法”也可)末:西方的技术。(答“坚船利炮”或“器物”也可)
(2)材料一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先进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二认识到西方
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宣传革命。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孙中山的爱国热情;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重;孙中山上书失败;资本主义的发展。
10.【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历史功绩。第(1)题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可知“民权主义”对应材料中的“政治地位平等”,“民生主义”对应“经济地位平等”。第(2)题第一问主要概括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功绩。第二问应注意关键的时间信息,据此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缅怀“国父”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保证抗战胜利。 答案:(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意义:通过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