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Sumiary
2020年 5月 20日
一:应如何理性对待保健食品(如氨基酸补品,矿物质营养强化剂,微生素补品等)的消费?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食品的一般共性,能调节人体的一般功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疗为目的。
我国卫生部认可的保健食品的功能(22项) :
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耐缺氧、耐辐射、抗突变、调节血脂、调节血糖、改善胃肠道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改善睡眠、改善营养性贫血、促进泌乳、美容、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润喉、调节血压、改善骨质疏松。
注意: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 ——选择适当的保健食品有助于辅助治疗,对恢复健康有益,但保健食品起不到药品的治疗作用。
一提到保健食品,许多人就认为这是骗人的。显然,说这种话的人对保健食品并不了解,也不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保健食品的产生是基于我国5000年中医药养生精华,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营养学和药理学研究成果而衍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开发,我国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保健食品科研队伍,专门管理保健食品市场的政府机构,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而且已经形成国内大小生产、经营保健食品企业数千家和年销售额近千多亿人民币以及从业人员达几百万的保健食品产业链。如果说保健食品是骗人的,那么这些科研人员、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从业人员不都成骗子了吗。虽然目前保健食品市场还不令人十分满意,但与十年前相比已经改善了许多,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行业行为的自律,保健食品市场一定会得以良性发展。湘雅二医院营养科唐大寒
在中国,由于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不够且时间不长,消费者的理性程度也十分有限。在消费保健食品时往往不是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相关信息或者通过咨询获得信息来决定消费,多数人是根据广告宣传来决定消费行为,这样做的后果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产生抗拒或防范心理。理性的消费者应该是通过相关途径如科普书籍、非商业性的科普讲座、咨询专业人员等了解相关保健食品知识如保健食品的定位、与药品、普通食品的区别,怎样识别真伪产品和夸大宣传、正确的食用方法等等,然后再根据自身的条件或状况来决定是否消费。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产品广告,但全凭广告决定消费绝不是理性的消费行为。
还有,面对形形色色的同类产品,消费者又应作何种选择呢。我们认为,只要是正规厂家严格按照要求生产的保健食品都具有一定功效。但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不同厂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厂家所用原料、配方、采用工艺等不同有关。此外,产品功效与产品科技含量也有一定关联,因此,最好选择科技投入较多、信誉度高的大品牌公司或久经市场考验的产品。不仅如此,品牌公司的产品安全性也要比非品牌公司高。产品是否安全,这是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理论上讲,所有保健食品都应该是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这在原料选择、配方组成和生产工艺流程中可以体现出来。但也有个别商家并不严格按照保健食品生产相关要求去做,而是在产品中添加西药成分,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据近些年卫生部所通报的情况来看,违规添加药物的现象主要出现在辅助降血糖、减肥、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功能的保健食品,而且几乎100%为一些小型企业所为。
对待保健品一般注意以下几点:1.身体的需要。判断身体条件是否真正需要保健食品的辅助;2.适用性。所选择的保健食品对自己的症状是否对应3.经济承受能力。判断使用保健
品是否给自己经济上带来较大负担。
二:你对“病从口入”的全面理解是什么?如何指导您的日常饮食消费?
“病从口入”是什么
人们都知道“病从口入”的告诫,但并不十分理解病从口入是怎么一回事。告诫!只能作为一种声音在人们的耳旁划过,根本没有引起人们对病从口入的认识,也没有唤醒人们怎样去把握住病从口入的关口,这真是很危险的事情!“病从口入”人们总是对其误解,认为病从口入就是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腐烂或过期的食品,这种回答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大部分的病从口入内涵还没有真正的说出来。
“脑子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火夫”这也不是什么好词,但与吃有关了,与肠肥脑满好像很是贴切。肠肥脑满都是吃出来的,穷人怎么能脑袋大、脖子粗呢。现今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现实,起码追求的不再是虚伪和迷茫,追求的是健康,是生活质量,是科学的饮食!是今天能吃水果,明天还能吃芒果,今天能吃肉,明天照样能吃火锅。而诀不能像糖尿病和心脏病患者那样只有眼福,没有饱腹,但也希望我国的医学事业有所进步,也能让这些人有眼福更有饱腹。也希望我国的老百姓注重科学的饮食,为了自己,也为了家庭,为了工作事业,把住“病从口入”关,使身体健健康康下去,过个高质量的生活!!!
国人熟知的俗话病从口入,人们一般理解为吃了不卫生、不洁净的东西会得病,而张悟本却以此来解释食疗养生的道理: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疾病,每天习以为常的饮食喜好,很可能正是健康的敌人。 他在新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说,现在越来越多心脑血管 国人熟知的俗话“病从口入”,人们一般理解为吃了不卫生、不洁净的东西会得病,而张悟本却以此来解释食疗养生的道理: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疾病,每天习以为常的饮食喜好,很可能正是健康的敌人。 他在新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说,现在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等慢性病,其实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吃出来的,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都在喊病从口入,却没人喊病从口出,其实懂得怎样吃才能够养生,可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常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他说,老祖宗说的“食疗胜药疗”,都让我们弄丢了。
得病是果,有果必有因,致病的原因,第一条是不良生活方式,第二条是营养不均衡。他以传统中医观念为理论来解释怎样吃才符合养生之道。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所以在中医体系里我们所吃的食物也有阴阳之分:寒凉食物为阴,有清热、去火、解毒的作用;温热食物为阳,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的作用。身体内寒气较重的人,要选择温热性质食物,如牛羊肉、洋葱、韭菜、生姜等;身体内热大的人,吃多了温热性质的食物会燥。
吃哪种食物也跟季节有关:夏天多吃寒凉的东西以清热解暑,冬天多食温热的食物以保暖祛寒。如果天热了吃狗肉可能会热出病来,导致咽喉疼痛、大便干燥、胸闷心烦;如果天冷了吃西瓜,轻者胃痛、腹胀,重者腹泻、腰疼。张悟本还特意提醒大家:现在经常吃反季节的东西,在天冷的时候大吃寒凉的水果、蔬菜、饮料,是违背养生之道的。 “长生不老”是奢望,但“健康到老,无疾而终”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中医讲究天、地、人合一,要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才能健康。以人的五脏为根本,是中医的养生学,认为五脏保养得好,身体就好,五脏有病了,人也就有病了。
那么,吃饭的时候怎么给五脏做保养呢?他说,如果按照食物的颜色来分,五脏各好一口:肝吃绿色的,心吃红色的,脾吃黄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但是具体怎么吃也有讲究,所谓“药食同源”,也可以说会吃它就治病,就是“药”,不会吃,就是
“食”。
从味道来分,甜酸苦辣咸这五味分别供养五脏六腑。传统中医理论说:酸养肝,苦养心,甜养脾,辣养肺,咸养肾。这五味的调和及摄取,能够使人保持健康,所以什么口味都得吃点。但是,还得知道,过酸就会伤肝,过甜伤脾,过辣伤肺。张悟本说,现在说吃醋、吃苦瓜好,就顿顿都是这一口;孩子以饮料代替了饮水;从南到北,不分四季地盛行吃辣……都变成健康的隐患。均衡营养,就是什么都不能过度。 “病从口入”对我们的指导 一、精心选用食品
? 担心地沟油,担心牛奶质量,担心塑化剂无处不在,担心看不见的食品添加剂危害健康……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不小心错过一条曝光新闻就可能增加病从口入的风险。我们该如何分辨“危险食品” 1.食品超过保质期不能食用
去超市购物,购买有包装的食品时一定要看清包装上是否有食品名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上面还要有厂家电话。如果是购买散装食品,要看散装食品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食物的存放条件是否卫生,看是否有防尘设施,是否有专用的盛放用具等。另外,了如果在超市里购买真空包装食品,发现有“胀袋”现象不要购买。从超市购买回来的食品应尽快食用。
另外,总是有人舍不得丢掉过保质期但看起来还很好食物。专家提醒,这种食物是不能再吃的,因为有些食品变质后其感官性状变化不明显(如被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但实际上已经变质,对人体是肯定有害的。
2.防止食物中毒
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误食往往会导致中毒。如霉变甘蔗中毒:甘蔗霉变的病原菌叫做“节菱孢霉菌”。这种霉菌可以分泌出耐热的水溶性物质3-硝基丙酸,是一种亲神经毒性物质,可以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市民切勿购买疑似霉变甘蔗。 马铃薯中毒:马铃薯在发芽或未成熟时,因为含有毒物质龙葵素,人体摄入后易引起中毒。市民应注意把马铃薯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不使用发芽的和青皮土豆制作菜肴;家庭食用青皮土豆时,应至少削去0.2厘米厚度的皮肉并制熟、煮透;烧煮时可加入少许醋,能够破坏毒素。我们在使用食品原料或者是包装食品时,一定要注意其来源,保证食品原料、餐具和食品包装不受到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特别是防止高毒、高残农药和剧毒杀鼠剂污染食品、餐具或食品包装。餐饮单位、集体(工地)食堂、熟食加工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