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静力性力量耐力的测量 1.屈臂悬垂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以上及不能做引体向上的男子。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
评价:屈臂悬垂的时间越长,则受试者的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就越好。中国学生男子屈臂悬垂评价标准见表5-18。
2.仰卧举腿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腹部和大腿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幼儿至小学生。
评价:仰卧举腿的时间越长,则受试者的腹部和大腿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就越好。
三、速度测量的注意事项
(1)在测量时,应向受试者做必要的宣传鼓动工作,以鼓动受试者尽力完成测验。
(2)在在进行肌肉耐力测量时,每个测试者应负责一名受试者的测量,并及时、明确指出错误动作。错误动作不计入成绩。
(3)耐力测量均测一次,测量后应让受试者自行放松。 (4)肌肉耐力的测验可用定时计数的形式进行,时间可选择30秒或1分钟。
第四节 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
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对保证速度、力量素质的充分发挥,保证动作的协调性,增加动作的幅度以及防止伤害事故均有重要意义。柔韧素质的好坏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保证中老年人的周围神经及血管的正常生理机能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柔韧素质的测定越来越受到重视。柔韧性的好坏取决于关节结构,关节的灵活性,韧带及肌肉的弹性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
一、柔韧性的分类及测量形式 (一)柔韧性的分类
柔韧素质可分为绝对柔韧性相对柔韧性两类。绝对柔韧性是指反映受试者本身或某部位所具有的柔韧性。相对柔韧性是指受试者某一部位的柔韧性与另一部位(肢体)之比的一种相对值。相对柔韧性排除了受试者身体差异。
(二)柔韧性的测量形式
柔韧性的测量形式有绝对柔韧性测量和相对柔韧性测量之分。 二、柔韧性的测量内容与方法 (一)绝对柔韧性的测量 1.坐位体前屈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躯干和下肢各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以及下肢肌群、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
适用对象:适用于儿童至成年人。
评价:坐位体前屈测量值越大,则受试者躯干和下肢各关节以及
下肢肌群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就越好。中国学生坐位体前屈测验评分标准见表5-19。
2.立位体前屈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躯干和下肢各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以及下肢肌群、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
适用对象:适用于儿童至大学生。
评价:立位体前屈测量值越大,则受试者躯干和下肢各关节以及下肢肌群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就越好。中国学生坐位体前屈测验评分标准见表5-20。
3.仰卧背伸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躯干和颈部的伸展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6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仰卧背伸的值越大,则受试者躯干和颈部的伸展能力就越好。
(二)相对柔韧性的测量 1.后屈体造桥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脊柱伸展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6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后屈体造桥的成绩=脐高-桥高。后屈体造桥的成绩越小,则受试者脊柱伸展的能力就越好。
2.俯卧抬臂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肩关节和腕关节的伸展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6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俯卧抬臂的成绩=臂长-抬臂高。俯卧抬臂的成绩越小,则受试者肩关节和腕关节的伸展能力就越好。
3.转肩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肩关节的柔韧性。 适用对象:适用于6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转肩的成绩=握距-臂宽。转肩的成绩越小,则受试者肩关节的柔韧性就越好。
三、柔韧性测量的注意事项
(1)受试者在测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测量时动作勿过大或过猛,以免拉伤,同时应由一同伴保护并协助其完成测量。
(2)受试者在测量中应与测试者配合,当受试者身体处于最大伸展部位时,要尽量稳定一定时间,以便测量。测试者动作要迅速、准确。
(3)评价时要注意,有些实测值是越大越好,而有些值是越小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