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渭南质检)《论语》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韩非子》中却说:“古之所请圣君明主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论语》的记载更符合上古时代特征
B.有关尧舜禹的记载是后人有意杜撰
C.上古时代还未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D.《韩非子》的记载更具有史料价值
解析:选C。两则材料表明尧舜禹实行的不是世袭制,表明“家天下”局面尚未形成,故C项正确;《论语》的记载体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不是完全体现上古时代特征,故A项错误;B、
D项表述错误。
2.“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 )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念
解析:选D。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 / 10
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
念,故D项正确。
3.(2019·惠州模拟)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
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可知,正是因为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
小,所以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
4.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 )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解析:选A。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
2 / 10
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
5.(2019·三明模拟)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簿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
法”( )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接受丞相的指挥
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解析:选B。材料中的“执法”一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监察体系,故B项正确;“执法”与地方行政制度是彼此并立而非其分支,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对丞相和“执法”两者关系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信息,故D项错
误。
6.(2019·四川冲刺演练)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
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姓名卫长君 本官 身份外戚 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3 / 10
外戚、功臣 霍去病 霍光 金日磾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重臣、外大司马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戚 功臣 A. 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解析:选C。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相符,故C项正确。
7.(2019·洛阳模拟)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B.三省制名存实亡 D.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选D。根据材料“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得出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便于皇帝控制相权,防止相权独裁,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4 /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