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讲的东西大家要认真看噢~
为了说明方便,首先在这里引入一个GPT(Grade Point Total)的概念,我称之为“绩点积”。我们定义GPA=GPT÷总学分。GPT的就是每门课的绩点乘以该课的学分,然后求和所得的结果。大家应该理解这个意思吧,打个比方一个人一学期修5分高数A,2分比较西方政治制度C-,那么GPT=5*4+2*1.7=23.4, GPA=23.4÷(5+2)=3.34 我怎么老是拿比较西方政治制度举例子??
GPT可以用来说明很多东西,比如为什么大学不鼓励偏科呢,因为三分A一分D损失的GPT(假设得A不损失GPT): △ GPT1=(1.3-4)×1=-2.7 而4分B+损失的GPT: △ GPT2=(3.3-4)×4=-2.8
可见一个D要用三个A来弥补,而得A的难度比得B+要大得多啊,相反B+和D倒是没有太大的差距,特别是高数这样的专业课,也就是一两道题的事。
回到选课学,为什么要将专业课与其他课分开讲呢?专业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校会设置专业保护。所谓专业保护,即为保证同学能够选上这门课为该专业设置的专业保护。专业保护只有在第三轮才能开启,也就是说,你要是想选上别人专业的专业课,只能等到第三轮选课(即开学后的两个星期之间),经济学院的专业保护据选课指导的沈老师说是不开的,当然,只是据沈老师说而已,我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告诉过大家有些时候绝对不要听那沈老师的话,什么叫投机?投机者怎么可以听法律顾问的话?沈老师当然不希望大家投机的。
开个玩笑,咱是良好公民,不犯法的。
我见到的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开学后刷课的习惯,而且95%的人没有换专业课的习惯。大部分人都为了规避选不上的风险,早早地在第一轮或第二轮排上自己专业设置的专业课,再也不换。因此,为了使得分析更简单,我们理想化地假定一门有专业保护的课上的学生,百分之百来自该被保护的专业。
拿微观经济学中的例子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
我把不设专业保护的课(政治、核心课等)视作“完全竞争市场“,因为每门课选课的人是随机的,而每门课的人数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他们“同质”,即所有班级的平均水平相同,选课时只需根据老师给分的好坏来即可。
而设置专业保护的课我将其比作“垄断竞争市场”,因为每个专业被单独割开,而每个专业的平均水平并不相同。我不鼓吹专业歧视,或者某个专业比较好另一些专业比较差。但是仅从研究选课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承认一些专业在一些特定课程上的平均水平的确比另一些专业要高。比如数学系的人的数学一定比英语系强,而英语系的英语则更强,这是显而易见的。选择课程的时候,在老师给分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专业平均水平比较弱的那个专业,有助于自己更轻松地拿到A类;不能光看老师的给分情况,如果你去选大三数学系的专业课,哪怕老师承诺给90%的A,轮到你该是D仍然是D。
说来有点残酷。但是A类最多只有30%,你要是同情人家,那就把A让给人家吧??专业课就真有一点你死我活的味道。一般选课攻略分为两类:对于不同的三类人,我给出这样的三种选择:
第一类是狮子(前5%),这些人根本不用担心选课,只要老师给A,他们就能拿到,最近刚在校内上看见一个在黄云敏的课上拿走10分A的人,不对,是神??神是不需要学习选课学的??
第二类是狼(前20%-40%),就是能够吃掉羊,但是要被狮子吃掉的人,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B+无限老师+强专业”,或者“一个会关人但A类给满+弱专业”,看你是想冲A还是保B+了。
第三类是羊,即怎么样也杀不进前30%的人。你要做的不是看狼有多少,因为你注定是要被吃的??你的选择是一个不挂人,或者B类给很多的老师,哪怕A一个也不给,但BC给很多,你也要选择这样的老师。这样可以保证你这门课不会死的太难看。
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个合理的定位。我发现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老爱自己弱弱弱的,没完没了的。当然有些人是装谦虚,这类人很假;还有的人的确是不明白自己有多少实力,永远觉得自己弱弱的,长期以往,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这个民族就会缺乏自信。 课程分析
计算机课:大一的计算机课分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四门课任选两门,如果你想学了有用的话,建议修OFFICE和FLASH&PHOTOSHOP这两门,不要学那数据库和网页。第二学期是两门课任选一门:C语言和VB语言。你们要仔仔细细地看培养方案,上面的确写的是:任选一门。虽然有些专业的专业保护是C语言,但你们仍然可以退掉C来选VB。事实上C和VB的难度差距不是太大:C是上课难考试简单;VB是上课不难考试和上课难度一样,
C是卷面考而VB是机考(较容易出现意外状况)。所以,还是根据老师给分和专业保护情况选课吧。
顺便说下,虽然我只会VB,但据一些牛人说,学金融的话,会几种计算机语言(JAVA之类)还是有好处的,毕竟到高端的位置,程序设计就是研究金融很重要的工具了。
先说专业保护吧。计算机课最理想的专业保护无疑是和留学生选在一起,这样可以毫无疑问地挤进前30%,给不给A类只看老师赏不赏脸了。当然留学生的课是很晚才开的,一般要到开学第二周的后几天,不过??终究是会开的,强烈建议想刷A的同志去刷留学生的课,如果是李大学教的那就更好。不选留学生的话,大家应该看得出哪些专业计算机水平会比较高,哪些专业水平不那么高,我这里就不再分析了。据说去年一个数院的OFFICE班期中考试卷改完后,老师发现100分的人超过30%了??
先推荐一些老师:
1. 朱洁:平时很严厉,但是给分很好的一个老师。 2. 曹浚:上课有点无聊,不过给分很好。
3. 李大学:很搞笑的一个老头,而且从来没有作业的,有点脑子的人知道自己要稍微练练的话,A类不是问题。
4. 赵子正:上课简直就是催眠,但是给分相当厚道啊! 不推荐这些老师:
1. 马颖琦:这位老师课上得很好,作业多,以至于班里同学的水平都很高,而且她给分偏紧,拿A不容易,在马的班上拿B类的同学,到李大学班上通常可以拿到A。 2. 沈建蓉:给分不好。
其他老师尚且不清楚,但是从我的了解看,计院的老师,大部分给分不好。当然计算机这东西不难,只要花个一两天认真学,B+不会很难拿到。
经院专业课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专业保护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艺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换句话说,等于没有专业保护。按照老师给分好坏来选就行了。
六个老师,给分最好的应该是徐为民和朱强了,课也讲的不错。我强烈推荐下朱强,要看朱强语录的点这个网址: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54293607&owner=248278400,有学长说严法善给分好,事实上他的给分只是B+多而已,A不满的,而且对管院不厚道。
严法善的给分原则是:1.美女得A。2.上课坐第一排得A,第二排A-??学长赞严法善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透题。我个人意见是不要选透统考的考试题的老师,因为老师透题对大家是一样,是公平的。但是你不选透题老师而去听最后一节透题课的话,你那个班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题目(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不懂这种技巧的),这样你就比他们有优势了。高帆以前给分不好,但是上学期有转好的迹象,张辉明不了解,李慧中给分最差??
所以,能够选徐为民和朱强,还是不要考虑剩下的老师了??
微观经济学:
经院开的微观经济学的专业保护是这样设的(用顿号隔)开:IF、WE、EC&艺术管理、PE&IN、广告学&艺术管理。一看就看得出选在哪个专业里最好混,那就去刷吧??上学期是在开学第二周的周四打开微经的专业保护的。
对了,有人混了一年连专业简称都没搞清楚。这里解释下,以后不要被人笑话了?? IF——International Finance 国际金融系 金融学专业 WE——World Economy 世界经济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EC——Economics 经济学系 经济学专业
PE——Public Economy 公共经济学系 财政学专业 IN——Insurance 保险系 保险专业
老师方面:
1. 姜建强——给分最好,上课很糟糕,没有作业,没有点名,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去上课呢?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他课呢?
2. 王弟海——给分和姜建强差不多,上课比姜建强好,有作业,助教会点1-2次名,所以翘课要有人看着。
3. 程向前——给分不好,上课是很赞的。
4. 黄亚均——给分不太好,上课也不是很有意思,学术型的。 5. 冯剑亮——给分不好,会挂人,上课仅次于程向前。
我给了三个老师“给分不好”的评价,大家是不是有异议呢?事实上今年微经成绩下来大家感觉都不错,这只是因为今年微经卷子出得比较容易,因此大家分数都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是看不出老师给分好坏的。只有当卷子难了,大家分数低了,才能看出姜建强和王弟海的好来。患难见真情,此言不谬矣!去年的宏经,黄亚均只给了2个A,袁志刚只给了9个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