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美学试题库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4 10:54: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3、畅神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 4、“自上而下的美学”

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 5、“自下而上的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 6、审美观照

这种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称为审美观照。 7、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总是直接的、直观的,这也就是说,审美过程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审美对象的激发下才能实现。美感的获得非得亲自去感受、去品味二番才成。另一方面,审美感受的获得,大都是在直观对象的瞬间实现的,没有、也不需要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无需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品味对象的美。

8、美感的超功利性

美感作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带有明显的个人超功利性质。这种个人的超功利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真正的审美,总是摆脱了实用的目的,不去考虑对象的实用价值便产生了愉悦;真正的审美,尽管往往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却并不立即作出实用性的现实行动反应;真正的审美,当人们获得美感时,总是急于与他人分享,渴望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这都表明,美感无关于个人的利害,不是自私的享乐,具有超越个人实用功利的特点。

9、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表现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这一普遍而广泛的功利性质。增强斗志,激励人心是一种需要;单纯的愉悦作为休息和安慰,是一种需要;陶冶人的情操,优化人的心灵也是一种需要。从精神方面来说,美感的这种社会功利性又是很明显的。此外,精神愉悦的这种功利性又可以转过来服务于社会实践的目的,实现精神向物质的转化。

四、简答题

1.美感与快感的关系怎样?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一般说来,杂乱无章的线条,强烈尖厉的噪音,使视、听感官产生不快,因而难以引起美感。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在美感的愉悦中往往渗入了伦理上或理性上的满足,这种满足甚至使某种痛感因素也能转化为美感,如在崇高感和悲剧感中就是如此。同时,美感还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现象。西方近代美学流行的“快乐论”,从感官反应刺激时是否产生快乐、以及保持快感的久暂来判别美感与非美感,他们囿于生理一隅,忘记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实际上抹煞了美感的社会内容。

2.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同美感的形成有何关系?

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都起于原始人类的幼稚观念——“泛神论”(或称“万物有灵论”)。原始人处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知识极度贫乏的历史条件之下,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既形成了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定意识,又难以理解种种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把它看成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有灵魂的东西。这便产生了最初的神和神话。原始巫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图腾崇拜,以神和神话的观念为依据,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义和实用意义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以想象和幻想为手段,表达人们支配自然力、征服自然力的意愿、情感,不直接体现实用目的,而以非现实的形式来唤起信仰、激发愿望和情感意志;另一方面,它所唤起的信仰、愿望、意志又都指向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的繁衍,在非现实的形式下,暗含着十分现实的实用目的。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两重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审美发生学上的重要意义。

图腾(totem)一语,出自北美印第安人的奥基华斯部落,意指一个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即指原始氏族将某种自然物(动物或植物)认作自己的祖先,以其充作本氏族标志而加以崇拜的旧习俗。图腾形象也广泛刻画于本氏族的工具和器物之上,这也有指示这些物件的氏族所有权的用意。但是图腾形象还有另一重要作用,那就是原始人在祈求本氏族祖先为自己祛祸降福时,这些形象作为祖先的替身,成了人们特定观念想象的物态化形式,可以激发愿望和情感,增强对祖先的信仰。这些形象在当时就具有超摹拟的内涵和意义,主要是神秘的信仰的观念和情感意义。在若干世代之后,经过岁月洪流的冲刷,它们逐渐淡化了原先的神秘的信仰意义,而作为一种美的形式,被赋予新的观念想象意义。如龙,过去曾一度被作为王权的象征,今天仍然被视为汉民族的象征,以致炎黄子孙还自称“龙的传人”;而凤,则被看作吉祥的象征,普遍得到人们的珍爱。这些形象已从图腾形象转为艺术形象了。

总之,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就其表现形态而言,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力在实际上被认识,被征服,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原始意象为单位的原始意识逐步分化为宗教意识、科学意识和审美意识。原始意象作为美的形式,被保留下来,而原先包含的神秘的观念意义和信仰意义,则逐步汰去。于是,原先主要诉诸神明的巫术礼仪转化为主要诉诸于人、以虚拟形象反映现实并表达人的现实思想情感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如果说,《尚书》所载尧舜时代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尚未从巫术中分化出来的原始歌舞的描述,那么,《诗经》反映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经·鹿鸣》),则是对人们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描述了。艺术就这样取得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标志着人类的美感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3、为什么说“畅神”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蛲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

4.美感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美感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个人的超功利的直觉性与社会的含功利的领悟性的对立统一。在这一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美感的重感觉而超感觉、富个性而隐共性、超功利而含功利这相互关联的三大特点。

首先,美感依存于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具有明显的个人直觉性。

其次,美感的获得同审美主体个人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突出的个性差异。美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但美的事物能否引起个人的美感,成为他的审美对象,却同个人的审美素养、审美心境以及人生经验等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感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个性差异。

再次,只有从现实的功利得失中摆脱出来,美感才能产生,以其超越个人实用功利的特色十分显著。美感作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带有明显的个人超功利性质。

5.试评“人生来就有审辨美丑的能力”。

夏夫兹博里、哈奇生等人认为人生来就有审辨美丑的能力,人们凭着“内在感官”或“第六感官”就能把握美的观念,直接观照到美。这些说法,既抹煞了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美,也抹煞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观念形态的“美的理式”、“美的观念”绝对化、客观化、神学化,因而也就把人的审美能力神秘化或神学化了。这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他们却以神秘主义的方式肯定了美感是一种能够把握某种理性内容的直接观照,肯定了主观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的特殊能动作用,还是从一个侧面窥见了美感的特点。

6.为什么说自然美的观赏,最为鲜明地表现着美感的个人非功利性?

对自然美的观赏,最为鲜明地表现着美感的个人非功利性。因为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它的社会性内容即它的观念和情感意义朦胧多义,很不确定,人们欣赏自然美,似乎在欣赏纯形式,与社会功利全然无干。然而,只要对审美意识的历史稍作考察,便能够发现:人类之所以能感受自然美,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是同人类逐步对自然界日益加深认识和改造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只是在这个“自然人化”的基础之上,大自然才能从可怖可惧的对象变为可亲可近的对象。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人们才能建立起自然物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丰富联想,才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可能。

7、美感突出的个人直觉性,是否就不包括任何理性的成分呢?

这个问题在美学史上颇多争议。有的美学家把审美直觉当作人们认知的最初阶段的心意活动,不涉及其他任何东西,因而主张人们的知识越少、越单纯,就越能感受对象的美,所以在他们看来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就最具审美意味,最能发现事物的美。这种见解,显然同人们的审美实践不相符合。其实,直觉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有初级形态和高级形态之别。作为人类心理活动最基本元素的初级形态的直觉,即通常所说的人类感知事物的门户的感觉,它当然不带任何理性成分;而在人们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高级形态的直觉,却无可否认地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美感是在人们长期的审美实践、社会实践中,经过无数的中介环节,而逐渐形成的。其实,个人的审美能力,也并非与生俱来,同样需要在自身的审美实践、社会实践中实现感官的社会化、人化,才会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聆听音乐美的耳朵。

8.审美活动是否完全同功利无关?

美感作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带有明显的个人超功利性质。这种个人的超功利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真正的审美,总是摆脱了实用的目的,不去考虑对象的实用价值便产生了愉悦;真正的审美,尽管往往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却并不立即作出实用性的现实行动反应;真正的审美,当人们获得美感时,总是急于与他人分享,渴望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这都表明,美感无关于个人的利害,不是自私的享乐,具有超越个人实用功利的特点。

但是美感是在广义的实用活动——劳动、日常生活和巫术活动中发生的。原始人萌芽状态的美感比较明显地体现着社会功利内容。如他们喜爱用某些动物的皮、爪、牙装饰自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佩戴这些凶猛的

搜索更多关于: 美学试题库 - 图文 的文档
美学试题库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fffc57n5x5nd0f7mk32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