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综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刘猛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冶金工程 学号:20093546 电话:13677658770
中国 重庆 重庆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6月1日
重庆大学
摘要
夫自宣尼设教,儒学乃兴。儒家思想,归宗乎仁。孟子曰:“仁者,人心也。”人生之最高理想,即在以人心通乎天心,达于天人合一之境。此亦数千年儒家之终极追求也。孔子之学,可分两端。一曰“心学”,一曰“史学”。此儒家思想之重点,后世儒家,要不出乎是。而治史学者必仍从心始。不知人心,何论人事?故孔子之学虽广大无际,其发端唯在一“心‘。故儒家思想终归于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即心学,称尧舜即史学。性善论以史学证心学,以心学完成史学,发前圣所未发。秦焚书,儒家典籍稍失,学说未绝。两汉天下经学兴, 明训诂,重政事治平,主通经致用。喜言灾异,兼采阴阳道家以阐发儒家思想。然要不出仁之范围,特承周孔,重在外发明。魏晋以降,佛老盛行而儒衰,唐韩文公辟佛,表彰孟子。及宋儒融释归儒,理学遂建。言理气心性,宋以后迄明,不出其彀。至清以后,风气始改。此儒家思想之大观也。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理学,心学
重庆大学
1、绪论
钱宾四先生云:“吾国家民族文化绵历,迄五千年不弊,厥有一中心思想焉为之潜移而默运者,儒家思想是也。”清季国衰,内忧外患,志士仁人,苦思救国之方。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孰得孰失,迄今百余年未有定论。而今日吾国家民族渴思复兴,尤必须重视文化之复兴。陈寅恪先生云:“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之精微。”学术关乎国家民族之命运,故“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本位。”钱先生亦言“欲复兴国家,复兴文化,首当复兴学术。而新学术仍当从旧学术中翻新复兴。此始为中国学术文化将来光明一坦途。”而儒学实为中国五千年思想文化之正统与中心,故吾国文化学术之复兴,良赖儒学之复兴。吾侪身为大学生,担当复兴学术之重任。于儒家思想不能无一整体之认知也。吾是以为此论文,于儒家思想作一粗浅之陈述。分为四部分,自孔子开山,于先秦、汉唐、宋明清分别综述其思想,以“仁”贯之。尤于宋学著笔较多。颇引先贤之成说,恐不免掠美前人之嫌。以驽下之才匆匆为之,疏舛之处,自知不免,浅陋之讥,不敢辞焉。
2、孔子
《说文》 :“儒,术士之称。”术士犹言艺士也。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为进身谋生之途,是即所谓儒业。儒乃当时一行业,一名色,已先孔子而有。即若叔梁纥、孔防叔上不列于贵族,下不侪于平民者,亦是一士,其所业亦即是儒。唯自孔子以降而儒业始大变。孔子告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故儒业已先有。唯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孔子又曰:“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是其时之儒学,胥谋求进身贵族阶层,得一职业,获一谷禄为生。若仅止乎是,即孔子所谓之小人儒也。孔子之为学,乃于所习六艺中,探讨其意义所在,及其源流演变,与其是非得失之判,然后乃知所学中有道义焉。孔子之所谓君子儒,乃在位能守道义,以明道行道为主。不合道则宁弃职而去。此乃孔子所传之儒学也。自是以降,儒成一学派,为百家讲学之开先,乃不复为一职业矣。
孔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转捩点,集周公以降王官学之大成,开后世平民学之先河,故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归止于仁。仁者,人心也。而是心微特指个人人心之本体,亦指人类大群之本心,而人由宇宙中产生,故是心之大原出乎天。个人经道德修养,可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此儒家仁学之终极造诣也。数千年来
重庆大学
儒家千门万户,究其本原,亦咸由仁以发挥。然仁甚难阐述,孔门弟子每问仁于孔子,子所答因人而异,未尝一定。是诚以孔子心中亦无明确之定义,如强为之定义,则必偏重乎此,易使人忽于其他未及之方面。言不尽意,须学者离却言说相,文字相,直心冥悟,是诚难事。与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如来所谓“非法非非法”同。然孔子讲学非欲至此玄之又玄之境也。故为释仁,乃别言一“礼”字以相发明。仁属内,礼属外;仁属心,礼属行。于内言之,复分仁与智两面;于外言之,复分礼与乐两面。孔子言仁必及智,言礼必及乐,恐人闻此而忽彼也。综之则仁与礼对待阐述,必明此两面始可明此一面,执其两端用其中,其总纲则一“仁”字。孔子欲仁于内秉仁而智,于外守礼且乐,内外合一,此孔子理想中做人之最高境界也。仁者人心之本体,直理所当然耳。欲达乎如是境界尚须一番工夫,此即孔门之所谓“学”。学即学达乎仁之内外合一境界,故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始至此境界。如是推演,则孔子之思想,既仁智兼尽,又主人生之一元主义。既非科学,亦非宗教,可称为“心学”。孔子之心学,本乎人心之经验。而一人之经验有限,须假他人之经验,故“信而好古”,则由“心学”转入“史学”。故孔子之学分“心学”“史学”两端,此儒家思想之重点,后世儒家,要不出乎是。而治史学者必仍从心始。不知人心,何论人事?故孔子之学虽广大无际,其发端唯在一“心‘
。孔子一生事业,即在修己治人,其一以贯之之道即仁。于伦理言即修己,于政治即治人。于伦理言,仁为爱人,为忠恕,为孝悌:于政治言即仁政,重人治与德治。
于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而六经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之最高标准也。自孔子以降两千四百年,学者言孔子必及六经,治六经者亦必及孔子。而孔子与六经之关系,自古争论颇多,兹不详论,但略及之以言孔子之学术思想耳。经者,本为纵丝,引申为纲纪,六经本为王官之学,先王纲纪群伦之常法,故训经为常。而中国学术喜对待发明,执两用中,故言常必及变。经者一时之常法,随时而变,以为群伦之纲纪。故孔子以前之六经本无定籍。经后儒整理,遂为儒家之典籍。今言六经,曰《诗》、《书》、《礼》、《乐》、《春秋》、《易》。易与孔子无涉,前人所辩已多,今亦不详论。略举一二。马端临《文献通考》 :“欧阳公《童子问》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崔述《洙泗考信录》 :“《易传》必非孔子所作,汲县冢中,《周易上下篇》无《彖》、《象》、《文言》、《系辞》。魏文侯师子夏,子夏不传,魏人不知,则《易传》不出于孔子无疑。”《论语》有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史公爰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诗书者,古人书籍之两大别也。不曰诗书,即曰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
重庆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