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作者 第1课 教材分析 年广西高中美术新课改培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李高(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二页 美术鉴赏第一课 1.美术鉴赏是新课标中九个模块中的一个,但在范围而言却概括包含了其他几个模块,学习本课。是要培养学生能以一种科学的审美心态以及发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存在的历史人文等属于精神文明的东西。当学生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这一方法之后,后续课程的开展会得到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本课是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在内容和方法上处于总纲的位置,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掌握了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分析方法,对今后知识的获得,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本课是高一年级新生上的第一节美术鉴赏课,应以吸引、提高学生对兴趣为主,在此基础上见缝插针的向学生传授相关概念,本课涉及概念在课本上都有明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本科所涉及概念的理解上。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此阶段的学生是处在由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花向成人化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学生普遍敏感而且容易情绪化,还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知识上,已初步具备形象和抽象性思维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力比起以往有了一个大的提高,对未曾接触过的学科充满好奇,但不易持久。所以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同时要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就年龄特征来说,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是一种新接触到的内容。但只要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实例理解和区分不同的美术作品,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定义和概念,能够对不同美术作品做出分类,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科学的审美眼光看待、分析生活中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2, 难点:学生能自主运用课堂讲授的美术鉴赏的方法来评析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简介美术鉴赏的内容和要求,提问:“什么是美?” 2分小组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美”。 3提问全班同学哪个“美”字好看。(教师可用多种字体与学生一起板书) 4让学生总结好看的原因 学生不敢举手,可给与鼓励,如加小组分等 若学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回答,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 若学生之间有对立的不同意见,则可顺势把话题引入“鉴赏”,提前讲述美术鉴赏的概念。 学生会对自己喜欢的字体展开讨论并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总结鉴赏的意义,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美术鉴赏活动 给学生鼓励 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创造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加深对美的感受 ,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二 课程讲授 三,小结 一 美术鉴赏的定义和方法 1评讲黑板上的“美”字。讲解“美”的成字缘由——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展示“美”的其他字体。问学生喜欢什么字体,为什么。 2总结学生答案。指出:刚才我们完成了一次美术鉴赏活动。我们是怎么进行的呢? 3讲解美术鉴赏的定义,以课本《拾穗》和《捣练图》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画面和作品背景的分析,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二 美术鉴赏的意义 1教师提问: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指导学生参考书上的解释,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凯旋门》等美术作品, 4课件展示《向日葵》,教师给出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由学生进行赏析。 5教师总结 三 美术作品的分类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并简介作品的分类和特点,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刚讲的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教师总结本节课要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用美术鉴赏的方法赏析美,并就下节课的内容作出布置或者提问,以引起学生兴趣 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让学生明确概念,了解方法,运用方法 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肯定学生的能力,增加学生信心,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课与课的连续性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可以让学生按照自然组的分组形式组成讨论组,除了回答教师提出来的课堂问题问题外,也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由上课老师来主导讨论的开展。(事先设定好标准,发放给学生) 教学反思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心理比较活跃,容易激发热情,但持续性不长,心理上害怕犯错而出丑。教师在这方面可加强引导,要以鼓励为主,同时要避免课堂气氛过热,最好的是能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关系,当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会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表达,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有序进行。 第2课 中国画 第一节工笔人物画 教材分析 一、本课内容要求:1、了解工笔画的历史发展概况。2、分析欣赏工笔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神兼备的。3、作品欣赏。本课是中国画欣赏的第一课,与接下来的内容——写意人物画、工笔、写意花鸟、山水等作品的鉴赏做了伏笔。 二、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学习工笔人物画的基本鉴赏方法,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和风格特征,提高欣赏能力,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中国画有个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中国画,不知道工笔人物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所了解,通过历史学及初中美术对中国画有个大概的了解,多少也知道一些古代的书画家。 3.学生认知障碍点:对工笔人物画线条的气韵、墨韵难以理解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工笔人物画工整细致、具有装饰性、富丽堂皇、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分析、讨论、评价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文化情景,欣赏感受、认识理解工笔人物画的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概况。2、欣赏名作品的内涵与精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1、教案、挂历、自己的中国画作品。 2、展示《簪花仕女图》白描、设色临本图与一幅写意人物(二)导入新画作品对比,导出中国画的概论,提问式分析中国画的主要课 工具材料,对比分析总结出工笔人物画的特点。 3、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看谁能说出更多的相关朝代著(三)工笔人物名画家及作品。分析讲述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概况。 画的特点 4、出示图片、挂历等,重点分析名作《簪花仕女图》、《虢 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 (四)工笔人物5、与学生分析作品的作者、年代、内容、历史背景(如杨画的发展概况 贵妃的小故事等等),当时的审美标准,作品的尺寸,现在 的藏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五)作品欣赏 6、总结分析工笔人物画用的用线,有粗细、轻重、浓淡、疾 缓之分,充分显中国画的气韵,用笔设色方面华丽而又层次 (六)评价总井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结 板书设计 1、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 2、对照展示的范画作品讨论:工笔画与写意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回答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 4、抢答看谁能说出更多的相关朝代的历史著名画家及作品。 5、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6、《韩熙载夜宴图》老师分析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理解,作品好在哪,用笔用色怎么样?《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怎样处理背景的? 7、课后收集工笔人物画的作品,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1、为课堂的互动准备。 2、活跃课堂气氛。 3、提升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4、巩固、加深本课的重点。 5、学会简单的鉴赏与分析工笔人物画作品。 6、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中国画 第一节工笔人物画 一、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国画颜料等 二、 中国画的分类:1.人物、山水、花鸟 2.工笔、写意 三、工笔人物画的特点: 四、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概况:汉、晋——唐、五代——宋、元——明、清。 五、作品欣赏:《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 1、优秀:能基本了解工笔画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的特点,能熟悉工笔人物画的审美标准,积极互动的,对中国画的深刻理解且产生民族自豪感的。 2、良好:本节课学习得很愉快,能基本了解工笔画主要的特点,能积极回答问题的。 3、及格:老师讲的内容基本理解,懂得基本鉴赏知识的。 4、不及格:课前不预习,不找资料的,一问三不知的。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中国画欣赏的第一节,是中国画鉴赏的入门课程。起着学习的引导作用,与接下来的内容——写意人物画,工笔、写意花鸟、山水等作品的鉴赏做了伏笔。 2、由于时间比较紧,内容较多,互动交流和分析时间太长,课堂气氛是热烈,但教学手段还是太单一,好作品没能详细的展示给学生看。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课,我肯定要选在多媒体教室上,在网上搜集更多的资料,提前做好课件。我会重点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加深理解。 第3课 陈列性雕塑 教材分析 1.了解陈列性雕塑的基本特点。2.提高对陈列性雕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普遍喜爱雕塑作品。2、通过前面的两节雕塑课(雕塑的沿革、纪念性雕塑),学生也基本知道雕塑的一般创作特点。 3、学生的认知障碍点:陈列性雕塑的功能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对陈列性雕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利用学生的互动环节让他们亲身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简明介绍陈列性雕塑的存在意义和基本功能。2、通过比较说明雕塑艺术的形式和思想内容。 3、重点赏析《维纳斯》、《大刀进行曲》、《说唱俑》和学生互动创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