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论述类文本的归纳与概括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9:51: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二十一讲) 论述类文本的归纳与概括

(对应学生用书73~75页)

1. 明确“归纳要点”和“概括中心”的含义,保证答题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2. 掌握解题的有效方法,并能够在练习中熟练运用。

●常见多义成语(三)

1. 左右逢源:既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2. 指手画脚:既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3. 战战兢兢: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 如虎添翼:既可以比喻强大的因增添力量更加强大;也可以比喻凶恶的因增添力量更加凶恶。

5. 绵里藏针:既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表柔和,内心刻毒。

- 1 -

6. 如蚁附膻:既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也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7. 比翼齐飞:既比喻夫妻恩爱,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8.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自取灭亡;也比喻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9. 评头论足:既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10. 秀色可餐:既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也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二十)

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八) 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3.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 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6.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7.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10.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常见文言通假字(一)

1. “案”同“按”,动词,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 “罢”通“疲”,形容词,疲劳。罢夫赢老易其子而咬其骨。 3. “颁”通“斑”,形容词,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板”同“版”,名词,字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 “暴”同“曝”

(1) 动词,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也。

(2) 动词,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6. “桮”同“杯”,名词,酒器。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 “倍”通“背”

(1) 动词,背叛,忘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 动词,背叛,违背。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重点虚词“与”

使之然

- 2 -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1) 译为“和”“跟”“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2) 译为“给”“替”。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2. 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孰与: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与……相比,哪一个(谁)更……”。如:①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②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用作连词,连接并列成分,可译为“和”“以及”。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 用作语气助词,通“欤”。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 用作动词,译为“给予”“结交”“参加”“赞许”“亲附”。如:①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 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③ 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 ④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也。(《六国论》) ●写作素材 教择偶与摘麦穗

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枝最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枝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枝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枝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枝,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话题】学会选择;学会放弃;选择的智慧。

- 3 -

1. 归纳不完整,遗漏重要信息;不会整合,概括不到位。

2. 机械摘抄原文语句,不归类整理分条表述,更不概括归纳,表意不清。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① 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② 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③ 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概括中心思想”包含两层含义:① 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② 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① 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② 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③ 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高考对“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① 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② 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

解题思路有以下五个步骤。① 审题,找出核心和具体要求。② 通读文本,概括核心内容,锁定答案范围。③ 分层,根据标点、关联词、具体内容,将锁定范围进行分层。④ 概括层意,分析并根据核心内容筛选信息。⑤ 以具体要求为参考,合并同类项,整合答案。⑥ 整理答题的思路,规范答案模式: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⑦ 组织答题语言: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

- 4 -

(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概括段落中心是基础。如何概括段落中心呢?① 抓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② 头尾无关键词句的,则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作者的观点。

针对“只知摘录原词原句,不会概括”的问题,其方法是:聚“点”成“面”。根据题干要求,从原文中摘录出许多要点,这只是概括要占有的材料,即一个个“点”;然后把这些“点”能合并的合并,能归纳的归纳,最后归纳、综合成“面”。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答案。

针对“要点不全”的问题,其方法是:投石探波、层次分析。把题干要求概括的内容作为石子,投到原文中去,找到它所在的地方。一般而言,它所在的上下文正是答题要点最集中的地方。学生概括一般止于此,这也正是丢掉答案要点的开始。如果顺着这块“石子”,去探寻“它所波及的更大更远的范围”,或者说,对答案所涉及的文字做层次分析,就不会轻易丢掉答题要点了。

典例1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①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 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②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 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③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④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 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

- 5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论述类文本的归纳与概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foh523ura5kaxd91bwp423gj8gje700ky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