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现象
必备知识点:
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可分为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体以某点为中心沿直线或曲线的往复运动叫振动,往复运动一次叫振动一次,振动的快慢叫频率,振动幅度的大小叫振幅。
本章中的声波可类比水波。
作业点拨:
鸟鸣靠其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发声的; 蟋蟀叫声是靠左右翅膀摩擦引起的振动发声的; 笛和萧时依靠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蝉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1:声的产生
(1)探究:声时怎样产生的 探究过程 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波动张紧的橡皮筋 用槌子敲锣,再用收按住锣面 产生的现象 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敲锣时锣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罗面,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声音的保存方法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2) 抓住关键词“介质”,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 类比法----“水波”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知识点1:人耳的构造、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形成听觉 知识点2:骨传声 知识点3:双耳效应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1:音调
1
(1) (2) (3) (4) (5) (6)
探究声音的现象与特点 音调的定义、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频率的概念 超声波和次声波
理解音调注意:音调的高低是指声音的粗细,不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有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振动频率高,音调高反之亦然。
知识点2:响度
(1) 响度: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音量”
(2) 探究响度与什么有关: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振幅:
知识点3:音色
(1) 音色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2) 音色的决定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3) 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4) 音色的两个注意问题: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本身决定的,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将变化;同一个人的
音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起居、健康、训练等因素而变化的。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点1:噪声的来源 (1) 探究:什么是噪声
例如:飞机起飞降落的轰鸣声、汽车火车的鸣笛声、建筑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装修房子的电钻声、交通工具行驶时的马达声
特点:振动无规则、难听、刺耳 (2) 噪声的界定、来源
界定:从物理学角度、从环境保护角度
来源:自然界产生的噪声、生活中的噪声、电磁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 (3) 比较:乐音和噪声的区别(概念、产生原因、环保角度、波形图)和联系 知识点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知识点三、控制噪声
措施:a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初减弱)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给机器讲橡皮垫来减弱它的振动;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声器等
b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c阻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例如:人在工作时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放声头盔等
噪声的利用:噪声除草、噪声除尘、发电、制冷、克敌等等。
第五节 声音的利用
知识点1: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回声定位、B超原理) 知识点2:声音传递能量
例1:在冬天风大的日子里,电线杆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例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的跳动,在此实验中,小纸片的作用是( ) A、使鼓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2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例3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例4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收音机的喇叭旁,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例5、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例6、参照下面的声速,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至少三点) 几种物质种的声速(m/s) 空气(15℃) 空气(25℃) 软木 煤油(25℃) 蒸馏水(15℃) 340 346 500 1324 1494 蒸馏水(25℃) 铜棒 大理石 铝棒 铁棒 1497 3750 3810 5000 5200
例7、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
B、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见两次敲击声 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例8、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最终听不见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内发生了发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例9、“蓬头锥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该儿童“连忙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何在呢?
3
例10、坐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时因为( ) A、教室不能产生回声
B、教室反射产生的回声时从门窗的缝隙中跑掉了 C、教室四周反射的回声正好抵消
D、教室太小,四周反射来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无法分辨
例11、一辆停在山崖前某处的汽车某时刻鸣笛后,经过1.2s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约为( )
A、170m B、408m C、204m D、340m 例12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
C、回声时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例13 2009年5月30日,第六届“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在美丽的南湖上进行,各国选手在振奋人心的鼓声中奋力拼搏,这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到岸上观众的耳朵的。
例14、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例15、简述人耳的鼓膜是怎样工作的?
例16、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保持铅笔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次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敲击声,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例17、用单放机和立体声耳机听音乐,有亲临剧场欣赏音乐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例18、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A、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介质
例19、骨导式助听器的原理与传统助听器的类似,只不过是将放大的声音经一个振动器传出,而振动器必须置于耳后的乳突上。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眼睛框架或发箍,而在外观方面,又以眼镜式较优,比较常用的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耳聋病人听到声音的。
例20、人有两只耳朵,可以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是由于( ) A、对于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不同 B、对于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刻不同
C、对于同意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振动的步调有差别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