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性与国学教育
——家长学校讲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在开始交流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则新闻:近日,在深圳市宝安区公证人员的监督下,一位名叫龙思韵的5岁女童在20分钟之内,准确无误地背诵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数字,创下了国内“学龄前幼儿背诵圆周率之最”。公证处有关人士表示,他们将尽快为小思韵出具现场纪录证明,家长可凭此证明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据小思韵的父母透露,他们训练小思韵背诵圆周率,一共花了3个月的时间。(1月17日《深圳商报》)年仅5岁就能背诵出圆周率三千多位,我是十分佩服小女孩的惊人记忆力,称为“神童”也不算太过分。在此,我想问一句:家长们,你们羡慕吗?打造出这样的圆周率“神童”,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当今中国,类似小思韵这样的人造“神童”实在太多了。珠心算神童、识字神童等等,不一而足。那么,我们的孩子到底该学什么?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幼儿养性与国学教育》
国学理念把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成人养德”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程。人生的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深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阶段都与国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而幼儿养性正是其入门的门票。因此,抓好幼儿国学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今天我主要是介绍幼儿养性。 一、幼儿养性
“养性”,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提出幼儿养性?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历来就分为“养神”和“养形”两大领域。古人非常注重以德养神,以谷养形则兼而蓄之。现代人则将以德养神弃而不用,纯以五谷养
1
形为用。对命体的营养追求,已经达到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时期。但是,五德养神却几近消失,特别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古代一直是非常强调以德养精神,我们却已经将这种五德养神忘得一干二净了。对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作用于人体五脏的营养,一概弃而不顾,其中以德养神的方法更是少人问津。
因为幼儿智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需要成人的施予赐给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幼儿时期,还是一个需要被父母和社会呵护的生命阶段;幼儿时期,还是一个生命在先天内环境中逐步发育完善后天智识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时期。这一时期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爱,主动全面地向他们提供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
幼儿养性,就是指在孩子生命成长的4—8岁时期,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的“养性”;养性,在古代又称之为“养德”。“养性”,是孩子们这一生命时期的关键,是重点突出的需求。 “养性”,具体而言,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五德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用道德扶生真性,用真性慧识驾驭后天智识的超常提升,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正识、正念、正知、正觉的阳性的后天意识系统。将这些教育任务抢在幼儿期全面完成,为培贤育圣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既具备科学创造能力、又具有丰富智识才能的优秀人才作好准备,这就是幼儿养性。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在孩子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回顾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因此,第一阶段\幼儿养性\的教育特别重要。
二、幼儿养性与国学教育
幼儿如何养性?李白、杜甫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杨振宁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如今誉满全球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靠研读《孟子》和《庄子》来增进其经营才干。四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如何把握其记忆的特长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问题。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
2
文诗词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如此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他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熏习,可以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这种书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种终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诵读经典阶段中种下根苗。十年易过,终身难得,切莫等闲空过了。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一)为什么要读经典?
自古便有“遗子黄金满籯 ,不如教子一经”。有的家长会问:这些经典作品确实是好,但孩子能懂吗?不懂怎么学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1)儿童时期即13岁前是一个人大脑特别是右脑发展最快的时期,亦既是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个记忆的关键期,要把古今中外最好的东西记忆下来,储存在大脑里,又叫做厚积!就象盖楼一样,要盖百层大楼,就要用最好的钢筋水泥去灌注地基,大楼才能坚固,人生也是这样,要用最好的材料去打造孩子人生的地基,“本固则枝荣”孩子定可成材。
(2)读多了自然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难学吗?”古代的孩子为什么觉得不难?而且多数十多岁即能作诗作赋?既是幼时学习,下手便是四书五经之故,所以读多了自然懂。
(二)读什么
建议首选《弟子规》,先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唐诗》《宋词》等。我园从本学期末开始,每天早上是晨诵时间,内容就是《弟子规》。我园的幼儿成长手册上有《弟子规》全文,希望家长们积极配合,让自己的孩子迈出诵读经典第一步。
《弟子规》“儿童行为守则”,约1100字,教育小朋友懂得孝顺、友爱、尊敬师长、诚信等。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书”,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是最传统的也
3
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约16000字,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定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
大学 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约2000字,熟读《大学》,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说的都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约4000字,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
《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约5000字,又名《道德经》,堪称中华道德智慧之源。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孝经》曾被尊为经书,百善孝为先,“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规定。“不读此书,不得为人”。
唐诗宋词 200多首诵读、赏析,每周1-2首中华民族语言文字表达的高级表现形式,以大量唐诗宋词为基础来构筑儿童知识体系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撑 。为其智力及精神发展奠定卓越基石。
《中华上下五千年》269集每周1-2集,重复3-5次观看细听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悠久的发展历史(神话、故事),以史为鉴。
《中华勤学故事》52集每周1集,重复3-5次观看细听每集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所有故事均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勤奋学习的典范。让孩子们在观赏的过程中,懂得只有通过勤奋好学,不断努力,才能成才的道理。
《中华国学经典》是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等于从小就让孩子与经典通行、与圣贤为友,必定会受益匪浅!
(三)怎么读——口耳相传手把手,游戏故事乐中学
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读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我们读得慢的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