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知识点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5 23:12: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生字注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士(bì)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征验,显露)(喻:明白,了解) ..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拂:同“弼”,辅佐)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被举用) .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是:代词,这,这样)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指不顺)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

7.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任用) .8.人恒过(犯错误) .

9.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 1.通假字: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古今异义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发生 (2)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打比方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在国内 今义:进入(动词)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在国外 今义:出去(动词) (7)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

1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误) .4.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任用)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他原来不具备的才干。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六、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课文原句回答)

2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用原文回答)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选文首先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七、课文问题梳理:

1.文中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难困苦,成就了非凡的大业。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答: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以个人成材的事例说到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多出身低微,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g7w14egg75dq8n1sig30fluh9boav00uj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