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阿城《棋王》中的混沌与现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24: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阿城《棋王》中的混沌与现代

摘要: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发表后曾引发了所谓的“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体现了一种回归传统的思想,归根结底是救赎理念的一种表达。但真正的救赎实则在人自己身上,本文将以“王一生”这个人物为切入点,探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真理与救赎等问题。

关键词:阿城、《棋王》、真理、传统、现代、物质、精神、救赎

《棋王》发表后,引发了所谓的“寻根”,即回归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与精神,现代与传统的争议一直不断。对于传统文化,例如“道”,在理解上和运用上存在着诸多偏失。本文将围绕“王一生”这个人物,探讨“道”文化及回归传统有无必要,有无可能等问题。由此说明《棋王》这部作品真正的精神内涵。 一、万物之混沌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万物源于“道”。“道”是虚无的。老子的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据现代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宇宙生成之前,是绝对虚空的,正物质与反物质在其中不断地生成与毁灭(以相互碰撞的方式)。140亿年前,虚空中产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由于某种不知名的原因虚空中的反物质剧烈碰撞由此将所有的正物质推出虚空之外),由此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宇宙最初是混沌的,然后不断地演化,从而产生我们现在的世界。老子曾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形容演化的过程。万物生成的法则虽然看似简单,却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物质。这一点,现代物理学也已经证明了。此外,每一物都是一个混沌系统,根据生成法则,其将演化出新的物质。道是虚无的,而非混沌的。万物源于混沌而非“道”。因此万物之道非“道”之道。

或许会有人疑问,上述和《棋王》这部小说有何关联呢?读过《棋王》的人,往往会惊叹于象棋之道的博大精深,惊叹王一生以一敌九的魄力与超凡,惊叹一个小小的棋盘居然可以如此令人惊心动魄。而王一生这个人,多数人在读过之后,一般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从外形上来说,他近乎于呆傻,人送外号“棋呆子”。在一般人看来,王一生只是阿城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工具,他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在《棋王》发表之后,才会引发“寻根”而非“寻人”,或许在多数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王一生这样的人存在。

作为“棋王”的王一生,难道一点也不重要?或者说,如果不是由于精通象棋,王一生将是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人?显然不是。长期以来,评论者都没有厘清王一生和象棋之间的关系。人是源于混沌的,或者说自然的,人自己是一个混沌系统,象棋是由人创造的,是源于人的,因此象棋并不是高于人的。人是象棋存在的前提,没有人就没有象棋。一旦

人这个混沌系统终结,从人所衍生出的象棋混沌系统也会随之终结。因此,不是象棋成就了王一生,而是王一生成就了象棋。同样,“人道”是“棋道”存在的前提,只有当人的精神力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下棋之道才能推陈出新。由此可见,《棋王》这部作品,并不是要我们去关注传统,而是要我们去关注人,尤其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王一生”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似乎并没有太崇高的理想,“有饭吃,有棋下,蛮好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蕴含着惊世的能量,着实令人不可思议。在中国古代,象棋是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一种游戏。象棋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战国时期象棋已经十分普及。在唐代诗文传奇中,象棋和仙人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象棋中有一开局方式,就名为“仙人指路”。此外,“烂柯一梦”中樵夫观看的也是神仙之间的象棋对弈。象棋不仅是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道”的象征。那些掌握高超棋艺的人,或是由于得到了神仙指点,或是已经悟道。回到《棋王》中的王一生,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的仙气,反而会有读者会因为他的吃相难看而鄙视他,怎么会想到他是棋王之王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小说的手法,阿城故意将王一生的形象写的平庸,为此后的九人大战做铺垫,由此造成一种惊人的效果。从文艺理论来说,这种观点并无不妥。但重点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象棋之道并不是一种自然之道,它不是高于人道的,象棋之道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天赋。“王一生”之所以能够成为“棋王”只是因为他比同时代的人更加痴迷于象棋。除了吃饭之外,他唯一思考的就是象棋。当然,并不否认王一生可能在智力方面有过人之处,但是重要的是必须祛除传统象棋文化中的神秘主义,还原象棋之道的真相。 二、人之现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个过程,又被称为现代化的过程。当时的西方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甚至开始了所谓的“后现代”。的确,现代性引发了精神危机,但回归传统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回到小说,小说中的王一生或许能够给我们答案。王一生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是木讷呆傻,呆傻的人往往给人一种贪吃好吃的印象。果不其然,一听到开饭王一生双眼放光,即便是很粗劣的饭菜吃得比谁都欢畅。这样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和惊世棋王联系在一起。此次此刻的王一生完完全全是一个大俗人,俗到不能再俗的人。随着故事的展开,王一生的身世浮出水面,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父亲酗酒,母亲病故,他的痛苦丝毫不必那些被打倒的官二代、富二代要少,反而比他们要多得多。虽然饱受生活的折磨,王一生显然要比“钟阿城”,“倪斌”这些来自大城市的人要更加积极乐观。用贝克特的话来说,像他这样的人,一颗原子弹的落下和一片树叶的落下是一样的。只要有饭吃,有棋下,就可以了。吃是生理需要,棋是精神需要。两者他都得到了,活一天吃一天的饭,下一天的棋,即便棋谱给人没收了,可以在脑子里下,只要活着就可以下棋,此外都不重要。如果人死掉了,那就没法下棋了。因此吃比棋重要。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是很庸俗的,是很物质的。但传统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基于一定物质基础的。脱离物质去追求精神,显然是不科学的。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吃得越来越好,甚至出现了严重浪费的情况。吃的问题解决了,精神追求却越来越萎靡。试想小说中的王一生,是否还会专注于棋道呢?下棋只是他忘却物质贫乏的一种手段,一旦物质充裕之后,他会完全地投入物质之中?这种假设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小说中的王一生的确没有表现出极高的精神追求。当然,也可能是当时恶劣的环境,抑制了他的这种表达。但物质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担忧传统文化,发起所谓的寻根之旅。然而不禁要问,在传统文化中真有针对现代问题的救赎?换一个问题,是象棋精神拯救了王一生,而非王一生拯救了象棋?再换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一下琴棋书画,这样就不物质不庸俗了?显然是不可能的。传统之中不可能存在所期望的“救赎”,回归传统只是一厢情愿。

搜索更多关于: 论阿城《棋王》中的混沌与现代 的文档
论阿城《棋王》中的混沌与现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gins2vkdy4uc568cqjj1x2cx44e3501ac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