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沂蒙山小调》最初叫《黄沙会》。黄沙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一个反动武装组织,利用迷信无恶不作,不断袭扰我抗日根据地。当时八路军山东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同志用民歌曲调编写了这首歌,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后来,人们保留了它淳朴的曲调前两段赞美家乡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领袖的内容,很快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歌曲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形式。四个乐句落音为2、1、6、5,逐句下趋,后两句有宫调的交替。唱词为两句一段,两乐句唱一句词,节奏较宽。每乐句都有结束音为中心作回返进行的拖腔,增加了音乐的抒咏。
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简介沂蒙山,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沂蒙山的风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二胡音色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有能力的教师可为学生演唱《沂蒙山小调》,也应让学生记住这首著名民歌的主题旋律。
2.《姑苏行》(笛子独奏)
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由江先渭作曲。乐曲采用昆曲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http://www.freezl.net
宁静的引子,仿佛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观赏,美不胜收。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当再现第一段时,更觉婉转动听,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
教学中教师可先不出示曲名,让学生联想音乐绘了哪个地区的风光;感受音乐具有哪种中国戏曲的韵味;引导学生体验笛子音色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3.《彝族舞曲》(琵琶独奏)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乐曲在散板引子后,用双弦滚奏出悠扬的笛声,描绘出恬静朦胧的山寨夜景。这一音调来自于彝族民歌《海菜腔》,它在后面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乐段的主题音调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的。它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区出现,并运用推挽手法奏出滑音,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逸俏皮而又略带羞涩的舞姿。第三、四段是从这一主题变化发展而来的,又再现于第九段。第六段以强而有力的节奏和骠悍的气质,同前后形成对比,并通过音区的逐层提高而达到全曲的高潮。曾被改编为古筝、三弦、扬琴、阮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
听赏这首作品是一定要带上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同时也要在音乐中体验琵琶音色的表现作用。
4.《渔舟唱晚》(古琴独奏)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先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6 6 1 16为种子材料作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反复变化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 5 5 2356 3 3层层下落,这个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而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晚唱”之趣。最后将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筝曲曾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在欣赏此曲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和境。要引导学生体验琵琶音色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将音乐要素与名曲库的听赏相结合,重点是民族器乐的音色。教师不妨让个别学生在课前作些必要的准备,然后由同学在课上边讲解边提问自行组织听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每首乐器可以只听主题或片段。要求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能听辨乐器音色。 (二)自我测评答案
1.回顾一下本课所听赏过的音乐,下列乐器演奏了哪一首乐曲: ① 笛子 ——《姑苏行》 ② 二胡 ——《沂蒙山小调》 ③ 柳琴 ——《春到沂河》 ④ 琵琶 ——《彝族舞曲》 2.略
3.江南丝竹由哪些乐器组成?请在乐器名称下面打(√)
二胡 笛子 箫 板胡 京胡 扬琴 琵琶
(√) (√) (√) ( ) ( ) (√ ) (√ )
课时建议 建议本单元以三课时完成。其中的一些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学。具体安排建议如下:(*为可选内容) 第一欣赏 江南好 唱歌 吹奏 活动与创造 听赏思考 音乐园地 *姑苏行 音乐知识 江南丝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