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建设有国家级、辐射全世界能力的金融产业核心区和浦东新区的标志性区域,贯彻“一道三区金镶边”的规划原则,调整提升扩展整合现有用地布局。整个区域需要配适和增强越江交通、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和过境快速道路体系的布局;其中,对东昌路以北、浦东南路以西的陆家嘴中心区,扩张东昌路沿线地块为摩天大楼后备区,并结合中心绿地的二次开发和上海中心、高宝大厦的用地布局,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建设连通外滩和北外滩的人行交通传送系统。整顿早期部分楼宇的外立面,整顿步行体系和公交换乘设施,在世纪大道南北两侧各自形成一个地下环路停车网络;楼宇之间增加连廊,提高绿化和道路断面的布置品位。改造滨江大道,使之形成休闲、停车、防汛、绿化的一体功能。针对金融城发展的后备用地,将福山路以西的梅园、崂山、乳山新村地块拆除,对少量高层实施整顿整合,结合16号线和2号线、9号线、14号线等轨道交通车站,以及上海船厂地块沿江开发,增强东方医院功能,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公共广场、财经传媒集聚区,沿世纪大道、浦东大道、东方路形成建筑立面的一体化,合理布局建筑高度和商业配套,综合开发先进的地下空间体系。针对金融交易平台和企业总部用地需求,在开发东方路世纪大都会结点以外,拆除竹南和燕乔用地,补强陆家嘴软件园区和竹园地区的地下空间体系,建设中国金融交易广场和国家金融监管驻沪机构项目。在浦东行政中心地块,结合9号线、18号线、16号线的布局,建设塘东总部园区,以及10号地块的上海国际艺术文化中心,完善世纪广场区域的地下环路和商业、创意休闲、张家浜水岸步行体系,开发外围三个站点的地下空间一体化体系。针对东方路到洋泾港和张杨路到南浦大桥之间的沿江用地布局,建设敞开、有效的高尚居住和部分商业休闲用地,并与保留建筑形成有效过渡;保留民生路粮库用地和北洋泾码头仓库,改建为历史博览和创意休闲区域。注重与浦东南路、浦东大道沿线的协调定位。在洋泾地区开发泾南、海事大学、东镇和杨浦大桥匝道地块,开发匝道和海事大学地块的地下空间体系,形成与陆家嘴定位互补的总部和商业、居住综合区;在塘桥地区完善宁阳路到浦建路的地区中心规划,开发宁阳路到塘桥站的地下空间。在花木地区,结合龙阳路大型换乘枢纽、国际博览中心的建设,改造龙沟和沪南路王家浜沿线地块,补强居住和商务综合功能,形成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并开发地下空间。
47,北外滩地区:
北外滩区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功能核心区。他北起周家嘴路,东起大连路,西至吴淞路,结合提篮桥和外白渡桥的历史风貌保护修整,在东长治路、东大名路沿线结合国际客运中心、提篮桥两个地下空间综合体,形成航运企业和航运金融总部区域和高尚居住区,并建设商业和公共空间。规划在黄浦江沿岸形成绿化开放空间,并布置专题博览项目。对区块内的已有建筑,按照功能定位实施不同的处理。在汇山码头地块布置摩天轮,并限定建筑高度高于外滩、低于陆家嘴。注重与北横快速路和苏州河沿岸快速通道的连接,与新建路通道和地下环路紧密衔接。保留公平路轮渡,服务水上旅游。
48,大连路地区:
大连路地区,包括周家嘴路以南、怀德路以西、大连路以东地区。其核心区为长阳路以南、杨树浦路以北、荆州路以西区域,建设为创意和科技企业的总部集聚区,并布置大型公共开放空间,配适高尚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在杨树浦路沿江建设换乘枢纽和水门式地标建筑,保护杨树浦自来水厂历史建筑,保留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49, 东方渔人码头:
地块分南、北两块,南块为杨树浦路以南、杨树浦港以西、自来水厂以东区域,结合轨道交通18号线和沿江轻轨,建设展示表演和商业高端区域,聚焦海洋文化,体现建筑创意。北块为景宁路、昆明路等连带改造用地,主要为拥有较多公共开放空间的时尚居住用地。
50,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
规划范围为国定路、国和路、殷高路围合区域,其重点为10号线和17号线的三站区间,自五角场环岛到淞沪路两侧及铁狮门地块。南块结合环岛,布置商业区域。特别针对停车位不足的情况,在国和路口布置大型地下和地上结合的公共车库;利用江湾体育场附近地下空间,建设步行体系,在创智天地、闸殷村地块和铁狮门地块(虬江以北),建设地下环路系统,形成居住、商务、科技创新总部集聚区,与附近的高校和新江湾城生态科教居住综合区相结合。该区域服务于中心城东北地区,并以科技商务为主要特色。
51,崇明岛北片地区:
崇明岛北片地区,除了在东平地区布置度假设施外,在东海机场附近布置军民两用机场和相关设施。这一区域体现高效率的海岛大农业、高品质的新农村居住水准,整合工业用地,改善城镇体系。
52, 泗泾新市镇:
泗泾镇作为松江新城与虹桥枢纽、中心城联系的结合部地区,结合对老镇区的改造,适当布置工业和总部经济用地,在沪松路以东、老镇以西两地布置经济适用房和中心城人口外迁基地。
53,真如长风城市副中心:
该区域是中心城辐射长三角、集聚商务资源、疏散中心城公共活动功能的重要区域。结合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上海西站地下铁路枢纽,形成沪宁发展轴起始段的集散中心,并在铜川路、曹杨路轴线布置商务活动中心区和西区文化娱乐中心区、开放公共活动区。通过对长风工业区的改造,沿苏州河形成开放公共空间,补强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用地,合理配系商务和会展、文博功能。两个地区都将进行体系先进、综合高效的地下环路、步行街、人流输送系统等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54,长征中环商贸区,
该区域在中环线两侧铜川路以南以及建德花园至金沙江路之间的区域内布置。结合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以多个功能园区和购物中心为一体的辐射江苏省的生活港,以及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55,桃浦国际摩尔物流城,
该区域通过对居住、物流、公共建设和生态用地的合理布局,结合轨道交通,组合物流综合产业和地区性质的商业。
56,上海南站地区,
规划结合南站的功能定位,开发集散性质的、服务于浙江省在沪企业机构的商务区,并配适延伸到上海植物园的公共开放空间,东侧与滨江地区开发进行联动。
57,小闸镇地块,
通过与周边轨道交通、快速路网的有效对接,建设体现城市综合换乘功能和商务、研发于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58,徐家汇城市副中心改造:
通过华山路地下快速路、肇嘉浜路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建设徐家汇中心项目,并提升已有的商业项目;搬迁上海电影制片厂,建设公共开放空间和电影博览园区,整顿天钥桥市级体育中心,开发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加强与滨江地区的道路体系连通建设。
59,外滩源工程,
秉承北改南建的方针,集中在北片进行老建筑的保护和充实调整,建设巴洛克风情的街区,改善人行活动空间,开发高端商业和金融、商务功能及历史博览功能;在新开河和河南中路金陵东路布置大型的地下空间,并与十六铺和豫园地下空间相连;在东门路以北地块上建设文化和金融综合体;重点开发复兴东路到南码头的沿江区域,建设董家渡地块公共开放空间和商住混合区;对王家码头、薛家浜历史遗产实施保护性开发置换,打通外马路滨江空间,预留陆家浜东延伸实施空间;在四川南路建设与联谊大厦隔开延安路以地下空间相通的商务综合体,改造延东隧道风洞和自然博物馆老馆。通过与外滩通道的错位布置,扩充陈毅广场等外滩的公共活动空间,充分利用中山东路地下空间。以金陵东路、新开河、河南中路和中华路四个枢纽站,合理布置公共交通,控制强度,塑造宜人的中央商务历史风貌区人行空间的功能布局。
60,太平桥地区,
规划南自复兴中路两侧,西到南北高架,东到西藏南路,北到太仓路,面积0.63平方公里。规划以人工湖和一大会址为核心,对道路网络进行改造,对地下空间实施分步综合整体开发,保留东台路和黄陂路两个特色石库门街区,在南部结合13号线和10号线换乘枢纽,开发时尚街区和文化休闲街;在西部,结合旧区改造建设高级居住区;在北部,结合与淮海中路的联体,建设适度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并围绕超高层主体建筑布置剧院、艺术文化设施和高端商业以及公寓、宾馆等。
61,静安寺地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