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定价值的“传播器”慢慢失效。学校教育思想的落后,教师只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和对其人格成长的指导作用乏善可陈;家庭中,家长大多忙于工作,只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心理上的沟通与理解,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难以成为子女的参照榜样。
③ 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指出对新异文化的快速反应与群体习染的特点。
④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它们对相对稳定的既定价值的冲击,以及对新异文化的产生和快速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相对学校和家庭来说,他们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更具冲击性与诱惑性。
⑤ 总之,以上各种因素作用最终加大了原来固有的青少年与成人间的“代沟”现象,导致出现所谓的“青春期叛逆”现象。
自我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 A. 霍妮(K. Horney) 著的《自我的挣扎》
B. 弗洛伊德(S. 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 米德(J. 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 詹姆斯(W. 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2.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
A. 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B. 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C.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D. 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
3.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
A. 自我认知 B. 自我情感 C. 自我意向 D. 自我觉知 5.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是( ) A. 实用自我 B. 社会自我 C. 理想自我 D.公我 6.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
A. 生理自我 B. 物质自我 C. 社会自我 D. 心理自我 7.有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这种自我意识是( ) A. 可能自我 B. 心理自我 C.理想自我 D. 实用自我 8.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是( )
A. 自我意向 B. 自我表现 C. 自我觉知 D. 自我评价 9.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
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0.下列有关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存在自我觉知
B. 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C. 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的产生有关,但却不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D.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必要条件,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
11.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 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 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 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12.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 A.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 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 自我觉知
D. 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13.米德(G. H. Mead)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形成的顺序依次为( ) A. 游戏阶段、博弈阶段、玩耍阶段 B. 博弈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 C. 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博弈阶段 D. 玩耍阶段、博弈阶段、游戏阶段
14.对于同一次考试,考试失败的学生认为:“这是一次不能准确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而得高分的学生则认为:“这次考试真考水平。”这是属于下列哪种自我增强方式( ) A. 缺陷补偿 B. 选择性遗忘 C.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D. 自我设障
15.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可能蓄意中断比赛,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少训练,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 )
A. 自我防御性归因 B. 缺陷补偿 C. 自我暗示 D. 自我设障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
1.组成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 )
A. 自我意向 B. 自我觉知 C. 自我评价 D. 自我认知 E. 自我情感
2.对于自我意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自我意识倾向的简称
B. 常常表现为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 C. 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倾向 D. 是组成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之一
E. 是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3.下列有关自我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
B. 在某种意义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三种形式
C. 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D. 发生和形成的标志是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E. 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内容
4.詹姆斯(W.James)将自我意识划分为三种形式,它们是( ) E. 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
11.自我评价的途径包括下列哪几种( )
A. 社会比较 B.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C. 自我估价 D. 对自我的分析 E. 自我表现
12.下列理论,属于费斯汀格(L. Festinger)提出的有: A. 认知失调理论 B. 挫折—侵犯理论 C. 社会交换理论 D. 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E. 认知社会化理论
13.当个体在失意时,为了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采取的方式A. 现实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理想自我 有( )
E. 物质自我
5.私我意识高而公我意识低的个体( ) A. 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
B. 比较注重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 C. 较少感知到群体中的社会压力 D. 常常会避免与别人不合群的情况产生
E. 经常会为其所期待的社会交往而调整自己的意见 6.下列有关自我觉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 B. 常常受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影响 C. 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
D. 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估是其发生作用的两种方式
E. 没有自我觉知,个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7.下列有关自我觉知影响因素的阐述,正确的有( ) A. 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个方面
B.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环境刺激因素都会降低自我觉知程度 C. 自我意识倾向高的人容易产生自我觉知
D. 一般说来,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或窘迫感,而自我意识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则不会如此 E.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发动和维持的前提条件
8.有关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为前提
B. 发生和形成的标志是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 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D. 其形成更多地是受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参照群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E. 离开了自我觉知,自我意识不可能产生
9.自我意识发生、形成的标志主要有( ) A. 学会自我评价 B. 物—我知觉分化 C. 能够进行简单的社会比较
D. 人—我知觉分化 E. 掌握有关自我的词
10.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人—我知觉分化包括下列哪几个发展阶段( ) A. 掌握了有关自我的词 B. 对人微笑
C. 能够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 D. 出现了主体感觉
A. 降低自我觉知 B. 向上的社会比较 C. 缺陷补偿
D. 自我防御性归因 E. 自我设障
14.在社会心理学中,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被称之为自我表现。现实生活中,下列属于个体自我表现的策略有( ) A. 自我监控 B. 自我揭露 C. 印象整饰 D. 自我觉知 E. 自我设障
15.研究发现,自我监控与自我表现具有一定的关系,高自我监控者与低自我监控者比较起来( ) A. 低自我监控者不善于自我表现 B. 高自我监控者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 C. 高自我监控者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一致性 D. 低自我监控者常常更重视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与感受 E. 高自我监控者常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16.马克思曾指出:“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针对这段话,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说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B. 说明自我意识是在社会比较中形成的 C. 表明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条件 D. 符合库利“镜中我”的理论
E. 类似于费孝通的“我看人看我”的说法
17.下列有关主体意识(相对于客体,尤其是物理性客体)和自我意识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体意识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 B. 自我意识先于主体意识而发展 C. 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D. 自我意识是主体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E. 当婴儿生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
(三)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三种成分。( )
2.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为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
3.个体感觉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从而产生焦虑、苦恼。前者属于自我认知,后者属于自我意向。( )
4.根据詹姆斯(W.James)的理论,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三种。( )
5.自我意识一般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自我意识内容。( ) 6.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 )
7.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没有自我觉知,个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
8.环境因素对于自我觉知来说,既可以成为降低自我觉知水平的竞争信息,又可以成为提高自我觉知水平的刺激因素。( ) 4.生理(物质)自我 5.社会自我 6.心理自我 7.现实自我 8.理想自我 9.私我意识 10.公我意识 11.可能的自我 12.自我觉知 13.自我意识倾向 9.容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我意识倾向,简称自我意向。( )
10.一般说来,自我意识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感或窘迫感,而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觉知则不会如此。( )
11.自我意识发生和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学会自我评价三个标志。( )
12.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
13.皮亚杰(J.Piaget)的道德发展理论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玩耍、游戏、博弈三个阶段。
14.社会比较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发生在我们对自己或环境的某些方面没有把握的时候。( )
15.在J.休(J.Suls)与B.穆勒(B.Muller)建立的自我评价的发展模式中,儿童期主要是与他人比较方式,成年期主要是一种时序比较方式。( )
16.个体常常通过选择性遗忘、缺陷补偿、向上的社会比较、自我设障等方式来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 )
17.“借酒消愁”是个体通过自我设障的方式实现自我增强的目的。( ) (四)填空题
1.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_____、_____、_____三种成分。
2.自我意识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詹姆斯(W.James)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罗杰斯(C.Rogres)将其分为_____、_____;Fenigstein,Scheier与Buss将其分为_____、_____;Markus将其分为_____、_____;Snyder与Cambell将其分为_____、_____。
3.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_____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_____状态。
4.容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_____。 5.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_____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它通常依赖_____、_____等方式来实现。 (五)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 2.自我认知 3.自我情感
14.自我过程 15.自我评价 16.社会比较 17.自我估价 18.自我增强 19.自我表现
(六)简答题
1.简要阐述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2.影响自我意识发生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人们常用哪些方式来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
4.何谓自我评价?人们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评价? (七)综合分析题
1.读《下岗经历》中节选的一段,并回答问题:
“刚下岗的时候,我有些不相信,可厂里真的下了文件。说回家就回家,我当时就有点傻了。回到家中,什么也不想干,只知道借酒消愁??,就这样过了一阵子,由于心力交瘁,终于病倒了??。住院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其实,下岗也并不能说明什么,现在下岗的人这么多,比起别人,我至少年轻,还可以从头再来。而且下岗也不能表明我比别人差,只是时运不济,厂子黄了,没有办法的事??。再说了,在我心目中,家庭是第一位的,家庭幸福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至于工作嘛,大不了再找??,想到这些,我就宽慰了许多。”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下岗者)在下岗后为了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手段?除了这些手段外,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手段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二、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解析】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三种成分,其中自我意向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3.A
【解析】实用自我、原则自我是由M. Snyder与B. H. Cambell提出的;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原则是由Fenigstein,Scheier与Buss提出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是由詹姆斯(W.James)提出的。 4.B
【解析】焦虑不安是一种情感体验,属于自我情感范畴。 5.D
6.D
【解析】生理(物质)自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社会自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7.A 8.C 9.A
【解析】B是自我评价;C是自我过程;D是自我意识 10.B
【解析】自我觉知是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没有自我觉知,个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所以,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但自我意识的产生还受到除自我觉知外许多其他条件的限制,如生理及心理的成熟状况、必要的社会互动等。 11.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12.D 13.C 14.C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BCD
【解析】A:自我意向是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识倾向是容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征,两者之间存在根本不同。E指的是自我过程。3. ACDE
【解析】B将自我意识的两种分类标准混淆,应该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或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4.BCE 5.BC
【解析】私我意识指对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的自我(私我)加以注意而产生的意识;公我意识指对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公我)加以注意而产生的意识。私我意识高的人对群体中社会压力的敏感度低,比较注意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意见与期望。而公我意识高的人会避免不合群,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会为其所期待的社会交往而调整自己的意见。 6.CD
【解析】C: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D: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估是自我评价的两种方式。 7.ACD
【解析】B:环境因素有时会降低自我觉知程度,有时又会成为促使自我觉知的刺激因素。E: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前提条件。 8.ABCDE 9.BDE
10.BE 11.ABCD 12.AD 13.ACDE
【解析】B:应该是向下的社会比较。 14.ABCE 15.ADE 16.BDE
【解析】马克思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即与他人的比较中形成。 17.ACE (三)判断题 1.×
【改正】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三种成分。
【解析】注意自我认知和自我觉知的区别。 2.√ 3.×
【改正】个体感觉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从而产生焦虑、苦恼。前者属于自我认知,后者属于自我情感。
【解析】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是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4.×
【改正】根据詹姆斯(W.James)的理论,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种。 【解析】注意对自我意识各种分类方式。 5.√ 6.×
【改正】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 7.√ 8.√ 9.×
【改正】容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我意识倾向,与自我意向有本质的不同。
【解析】自我意向是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之一,是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10.×
【改正】一般说来,环境因素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感或窘迫感,而自我意识引起的自我觉知则不会如此。 11.×
【改正】自我意识发生和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12.√ 13.×
【改正】米德(G. H. Mead)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玩耍、游戏、博弈三个阶段。 14.√ 15.×
【改正】在J.休(J.suls)与B.穆勒(B.muller)建立的自我评价的发展模式中,儿童期主要是一种时序比较方式,成年期主要是与他人比较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