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如图①,OP是∠MON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②,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
CE相交于点F。请你判断并写出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③,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
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5. 如图,射线OD在?AOB的内部,OA=OB,E,F是射线OD上两点.
(1)如果?AOB=90°,?BEO=?OFA=90°,如图(1),那么得到结论△OBE?△AOF,请说明它成立的理由; (2)如果?AOB=80°,?BEO=?OFA=100°,如图(2),此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0°
46、已知△ABC中,①如图(5),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1+∠A;②如图(6),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21③如图(7),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上述
2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A A A、0 B、1 C、2 D、3
P
B C F
E B C E
图6 图7
P
47.在三角形ABC中,AE平分∠ABC , ∠C > ∠B ,且 FD⊥BC于D点. (1)试推出∠EFD, ∠B , ∠C 的关系.
(2)当点F在AE的延长线上时,其余条件不变,你在题(1)推导的结论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48、如图1,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OAB和OCD叠放在一起,并且有公共的直角顶点O。
(1)在图1中,你发现线段AC、BD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直线AC、BD相交成角的度数是
_____________.
(2)将图1的⊿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角,在图2中画出旋转后的⊿OAB。
(3)将图1中的⊿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连接AC、BD得到图3,这时(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成立?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若⊿OAB绕点O继续旋转更大的角时,结论仍然成立吗?作出判断,不必说明理由。
49、已知:如图 , AB=CD , AD=BC ,O为BD中点 , 过O作直线分别与DA、BC的延长线交于E、F.求证:OE=OF A 50.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E平分∠BAD,DE平分∠ADC。
D (1)若∠B+∠C=120°,求∠AED的度数。
(2)根据(1)的结论请猜想∠B+∠C与∠AE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B
C E
51、如图,正方形ABCD内部有若干个点,用这些点以及正方形ABCD的顶点A、B、C、D把原
正方形分割成一些三角形(互相不重叠):
A D D D A A
C C C B B B 内部有2 个点 内部有1个点 内部有3个点
(1)填写下表: n 正方形ABCD内点的1 2 3 4 … 个数 分割成的三角形的 4 6 … 个数 (2)原正方形能否被分割成2004个三角形?若能,求此时正方形ABCD内部有多少个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52、⑴、在图1中以P为顶点画∠P,使∠P的两边分别和∠1的两边垂直。
P
P
P1 1 1
图3
图2 图1
⑵、量一量∠P和∠1的度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同样在图2和图3中以P为顶点作∠P,使∠P的两边分别和∠1的两边垂直,分别写出
图2和图3中∠P和∠1的之间数量关系。(不要求写出理由)
图2: 图3:
⑷、由上述三种情形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垂直,那
么这两个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写出理由)
53、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I,根据下列条件求∠BIC的度数.(1)若∠ABC=50°,∠ACB=80°,则∠BIC=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C+∠ACB=116°,则∠BI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56°,则∠BI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BIC=100°,则∠A=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以上计算,探索出您所发现规律:∠A与∠BIC之间的 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54.观察并探求下列各问题,写出你所观察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1)如图①,△ABC中,P为边BC上一点,试观察比较BP + PC与AB + 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AAAPAP1P2CBBCP1P2AP1P2BPCBCBB1C1C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⑤
(2)将(1)中点P移至△ABC内,得图②,试观察比较△BPC的周长与△ABC的周长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将(2)中点P变为两个点P1、P2得图③,试观察比较四边形BP1P2C的周长与△ABC的周长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4)将(3)中的点P1、P2移至△ABC外,并使点P1、P2与点A在边BC的异侧,且∠P1BC<∠ABC,
∠P2CB<∠ACB,得图④,试观察比较四边形BP1P2C的周长与△ABC的周长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5)若将(3)中的四边形BP1P2C的顶点B、C移至△ABC内,得四边形B1P1P2C1,如图⑤,试观察比较四边形B1P1P2C1的周长与△ABC的周长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55.如图,已知等边△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或其延长线) 的距离分别为h1、h2、h3,△ABC的高为h.
在图(1)中,点P是边BC的中点,此时h3=0,可得结论:h1?h2?h3?h.
在图(2)--(5)中,点P分别在线段MC上、MC延长线上、△ABC内、△ABC外. (1)请探究:图(2)--(5)中, h1、h2、h3、h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2)证明图(2)所得结论; (3)证明图(4)所得结论.
o
(4)在图(6)中,若四边形RBCS是等腰梯形,∠B=∠C=60, RS=n,BC=m,
点P在梯形内,且点P到四边BR、RS、SC、CB的距离分别是h1、h2、h3、h4,桥形的高为h,则h1、h2、h3、h4、h之间的关系为: ;图(4)与图(6)中的等式有何关系?
A A D D B M(P) (1) A D B E C
B D M P (2) A E C
B C M (3)
E
P
A A R P E M F (4) C
D B D M P (5)
E C
B S P E M F (6) C 56.如图①,直线l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A、C两顶点在直线l同侧,过点A、C分别作AE⊥直线l、
CF⊥直线l.
(1)试说明:EF=AE+CF;
(2)如图②,当A、C两顶点在直线l两侧时,其它条件不变,猜想EF、AE、CF满足什么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答案,不必说明理由).
D A D A E B 图① C F B l
E F C 图②
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