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2 15:53: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智商高的人,记忆、反应和语言能力都强 [解析]

(1)有人选A吗?应该没有。因为题丈已经申明“智商高比低的人含灰质更多”,说明两种人大脑含灰质无疑。那么,选C就无可置疑!从“灰质更多”,直接推出“含有灰质”,这是直观题的典型特征。 (2)B不能选。因为从“智商高一灰质更多”椎不出“灰质越多一智商越高”。在演绎推理中,断定后件(包括加强后件)是无效推理。

(3)最容易错的是选D。因为题中“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是误导选项,使人们容易接受“负责就强化”的暗示。其实不然!“负责”也有弱化的可能,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是不清楚的。

(4)题干说“聪明人大脑含灰质多”,选项C说聪明人大脑含有灰质,这是废话,但这不是错话!

A推出A是逻辑公理。其他选项都是错误推理。

试题2:有些昆虫在第一次繁殖幼虫之后便死去,另一些昆虫则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保证之后还能活几年。在后一种昆虫中,包括那些对生态系统做出有益贡献的昆虫,如蜜蜂。

从以上陈述中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

A.在生态系统中不扮演主要角色的昆虫通常在第一次繁殖后便死去 B.大多数蜜蜂在下一代能够自行生活之后还会活得很好 C.蜜蜂通常不会在第一次繁殖以后立刻死亡

D.大多数昆虫一出生就能够独立生活,不需要成年昆虫的照顾 [解析)

(1)题干文中说“另一些昆虫则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后还能活几年??如蜜蜂”;

(2)直观简明断定:答案C。

直观型试题,其实好理解。从“灰质多”推出“有灰质”,从“能活几年”推出“不会立刻死”是无可置疑的。考生往往觉得:会这么简单吗?于是就选择容易受暗示的、却不合逻辑的错误选项了。 [点拨] 快读:简明理解题干;(简化语句如:蜜蜂还能活一蜜蜂没死)

快解:条件重复必选。(注:A—A是逻辑公理,证据确证度100%)

六、强弱相比较 选“最”才保险

试题选项中有两个以上都可以选的情况下,要比较各个选项,选择说服力或认可度“最”强的为正确答案。

试题l:某公司的销售部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两名本科专业是市场营销,两名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一名本科专业是物理学。又知道五人中有两名女士,她们的本科专业背景不同。

根据上文所述,以下哪项推论最可能成立?( )

A.该销售部有两名男士是来自不同本科专业的

B.该销售部的一名女士一定是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的

C.该销售部三名男士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女士也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 D.该销售部至多有一名男士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 [解析]

(1)思路:因最多2人同一专业,所以,3男士不能都是相同专业,因此: (2)至少有2个男士来自不同专业是必然。A必然。

(3)C可以成立,但不必然。比较之下,“A”强于“C”,答案A。 (4)B、D断定错误,不选。

试题2:野生大熊猫正在迅速减少。因此,为了保护该物种,应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 并放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去。

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对上述结论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

A.野生大熊猫在关起来时通常会比在野生栖身地时生下更多的幼仔

6

B.在动物园中刚生下来的大熊猫不容易死于传染病,但是野生大熊猫很可能死于这些疾病 C.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以外,很难弄到足够数量的竹子,这是大熊猫惟一的食物 D.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后代中能够活到成年的个体数量相当 [解析]

(1)思路:要反驳题干主张的“养”,即:养起来不好! (2)A、B都支持养,排除。

(3)C、D都是反对养的选项,D是说养也不能增加数量,C则说养不活!就反驳而言,C显然强于D。答案C。

这类题型,提问中往往出现“最”的提示;偶尔也有口语化的“最”,注意区别。 [点拨] 快读:简读注意“最”; 快解:选强勿迟疑。

七、概念有内涵 当心被偷换

阅读理解,分析概念是重中之重。概念的内涵可理解为概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含义理解得不准确,就会造成概念分析失误。粗略地说,分析失误有两种:

1.受到偷换概念的误导;

2.受到某种暗示的误导。 请在具体试题中理解。

试题1:罪犯在案件现场的任何遗留物或非法获取的赃物都是认定事实的重要物证,包括指纹。在一起盗窃银行案件诉讼过程中,辩护人提出公诉方只提供了证人证言和嫌疑人口供而没有物证支持诉讼。这影响到证据链形成封闭环,导致证据不足。

据此,法庭驳回辩护人意见的理由是( )。 A.辩护人没有法定辩护资格

B.法庭出示了在现场遗留的该嫌疑人的指纹鉴定 C.盗窃银行案件性质严重

D.法庭出示了该嫌疑人交出的盗窃所得银行印章一枚 [解析]

(1)辩护人提出缺乏物证,A、C与物证无关,排除。

(2)B涉及的“指纹鉴定”和文中的“指纹”极其容易混淆,是题中故意偷换了概念。文中已明确指纹是物证,而指纹鉴定是不是物证,因文中没说明,只能看作不能确定(指纹鉴定实际上也是证据,但不是物证!而是书面鉴定资料证据)。

(3)盗窃所得银行印章是物证,做驳回理由十分恰当。答案D。

这类试题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误导阅读者,要当心。 试题2: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的青少年把父母的限制性管教方式看作是讨厌自己,而在韩国和日本,父母同样的限制性管教却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纳和温暖。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韩日儿童更容易被管教

B.美国和德国的孩子相对于韩、日两国的孩子更具有逆反心理 C.美德两国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D.东西方文化背景影响到儿童的教育 [解析]

(1)把限制性管教看作是“接纳与温暖”与“容易被管教”隐约暗示为相同或有因果关系;同理, “看作是讨厌自己”与“逆反心理”也容易被暗示为等同或因果关系。 实际上它们既无因果,概念内涵也不同,排除A、B。

(2)C容易利用暗示让阅读者接受。即把关、德对孩子教育方式看做是“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但题

7

文中无证据!

(3)D是宏观选项。排除暗示干扰后,其他具体选项都有疑问,就果断选宏观。答案D。

防止概念被偷换的办法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接受任何暗示。 [点拨] 快读:谢绝文中暗示误导;

快解:果断排除偷换概念。(指排除偷换概念的选项)

八、阅读必弄清 论据和论点

通俗地说,论据是“前提”,或称“原因”,指根据什么;论点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指所以怎么样了。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原因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据和论点。

试题1: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要想快乐,一个人必须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关系。然而,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孤独地度过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并且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这种心理学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以下哪一项是上面的结论所必须假设的?( )

A.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情愿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 B.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人很少孤独地度过自己的时光 C.孤独对于哲学家的沉思而言是必要的 D.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是快乐的 [解析]

(1)提问中要求在选项中找“假设”,假设就是假设的前提。

(2)文中的结论是“因此”后面的观点——“这种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3)文中的论据是:哲学家孤独??,这能证明文中那种理论是错误的吗?显然证据(论据)不足!需要补充

(4)补充D以后论证是:哲学家孤独??哲学家是快乐的(D)。 因此,??(上文中)这种理论一定错误。

(5)补充论据D以后,论证才完整有力。这种题被称做“补充前提型”,简称“前提型”。答案D。 试题2:在一次试验中,一位博士生和一个机器人各自独立地通过电脑回答一组问题,一群科学家再去鉴别电脑屏幕上的哪些回答是。由博士生做出的,哪些回答是由机器人做出的,而鉴别结果的差错率竟然高达?8%。有一些人认为,试验中所提出的那组问题肯定是不充分的,既然它们不能使一群科学家分辨出那位博士生和那个机器人。

这些人的怀疑基于下面哪一项未陈述的前提?( ) A.有的机器人能够与国际象棋高手博弈

B.那位博士生是一位围棋高手

C.那个机器人是IMB公司的最新一代产品

D.在那位博士生和那个机器人之间本。来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解析]

(1)根据提问断定:这是前提型试题。

(2)文中“一些人认为”后面的观点“试验中提出的那组问题不充分”是论点。 (3)文中的论据是:对“是博士还是机器人”分辨不清,差错率达78%。

(4)用“分辨不清”证明“实验问题不充分”证据不足。

(5)补充D做论据:原本差别很大,实验却分辨不清,所以,实验题目肯定不充分。答案D。 试题3:读者上网阅读各类网络小说已成为阅读新时尚,“点击率小说”在网络小说的基础上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网络上的作品因为高点击率走红出版,网络写手可以获得版权税。网站因为人气赚取高点击率;出版社因为高,点击率和人气判断市场,赢得市场销售业绩,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有的专业写手甚至根据出版商的要求写书。

8

根据这段文字,无法推出的是( )。 A.网络阅读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阅读模式

B.点击率小说受到网站和出版商的大力欢迎

C.网络写手必须满足读者需求,作品才会有较高的点击率

D,点击率小说使网络写手、网站与出版社建立起“三赢”的出版模式 [解析]

(1)根据提问,可看出试题要求在4个选项中断定:哪一个不是上文的结论。 这必然要先断定哪3个是结论才行!这是由前提找结论的试题。简称“结论型”。

(2)阅读题丈,可简化:网上小说走红出版,出版社赢得销售业绩,写手按出版商要求写网络书。 (3)根据这些前提,B、C、D都可作为结论推出,只有A不行。

(4)文中阐明:“出版商以出版赢销售业绩”,显然,出版是不能取消的,传统阅读模式就不会如A所说:网络阅读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阅读模式。答案A。

试题4:汽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也许让计划购买汽车的人重新思考。比起选择乘坐出租车外出,供养私家车的压力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而且是持续不可缓解的。

从以上现象能得到的最恰当结论是( )。

A.原来路面上塞车严重的现象不会持续加重 B.私家车的销量要相对减少

C.人们可能把计划购车的款项继续保留或挪做他用

D.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汽车销售商或许改行 [解析]

(1)根据提问确定,这是结论型试题。 (2)前提分析:前提中出现“也许”,是不确定性前提,首先寻找或然性结论。

(3)C、D都是或然性结论。根据文中前提,有“也许让计划购买汽车的人重新思考”的直接论据,而D没有直接论据。答案C。

结论型、前提型、削弱反驳型的试题是必考类型的试题,且比重较大。

九、发现联结词 规则用在先

联结词如:如果??那么,只有??才,或者??或者??,??并且??等。在逻辑学中称做联结词,是逻辑常项。

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虽然人人使用联结词,但语义是不规范的,甚至会出现歧义,使表达变得模糊不清。公务员考试中,所有联结词所表述的语义都是规范的,逻辑语义不容置疑。所以在阅读分析中,联结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

由联结词构成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复合命题。如: 前件 后件

如果提高生产率,那么就能实现目标。 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或者提高生产率,或者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并且实现目标

常简约成:提高生产率就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或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也实现目标。

分析上面命题,容易理解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逻辑性质也不同。因此,前后件之间的推理思路就不同。推理思路有规律,这些规律叫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发现有联结词(包括简约)出现的试题,就必须使用推理规则,这是重要考点。

9

在这里,简单介绍如下必考的规则。 首先定义逻辑符号的语义(必须熟记):

(1)大小写英文字母均可:A、B、p\q指代相关事物; (2)逗号:, 读:与。表达“并列”(与旧符号“八”相同); (3)右箭头:一 读:则。表示“如果??那么”; (4)对号:V 读:或。表达“或者??或者”;

(5)双箭头:== 读:所以。是推出符号。(也可用“一”替代); (6)负号:一 读:非。表达否定。(与旧符号“一”相同)。 (一)充分条件推理规则 句型:如果A,那么B。

符号:A—B(读A则B)

规则1:断定A,必然断定B。符号:A—B,A)B(分离规则)

规则2:断定非B,必然断定非A。符号:A—B,一B)一A(逆否规则) ’ 传递规则:A—B,B—C==A—C (二)必要条件推理 句型:只有A,才B。 符号:A—B(读A才B)

规则:(从略)

必要条件规则容易与充分规则记混,我们介绍一个换位定理,可以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只要记住充分规则就可以了。

换位定理:句型转换:只有B才A=如果A则B。 符号:B—A=A—B

(三)排中律规则(相容析取) 句型:或者A,或者B。 ,

符号:AVB(读A或B)

规则1:否定A,必然断定B。符号:AVB,一A==B 规则2:否定B,必然断定A。符号:AVB,一B==A 这三类规则是重要考点,必须熟练掌握。请看试题。

试题1:由于最近的市场变化,绿岛公司必须在以后两年的时间里提高10%的生产率,否则它 就会破产。事实上,从绿岛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结构来看,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项陈述必然真?( )

A.如果绿岛公司不能达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它就会破产

B.在以后两年内,如果绿岛公司提高了20%的生产率,它就不会破产

C.如果市场没有变化,绿岛公司就不需要提高生产率以防止破产

D.在以后两年内,绿岛公司有可能提高10%的生产率,但不可能达到提高20%的目标 [解析]

(1)文中出现联结词“如果?那么,否则”等逻辑联结词,考核推理规则。这类试题叫做论证演绎。 (2)文中命题及形式分析:

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这是充分条件命题,即:提高10%一提高20%,

逆否推理:----提高20%----提高10%

传递推理:----提高20%----提高10%,----提高10%----破产==----提高20%+破产 结论是:不提高20%就破产。答案A。

(3)解析中使用了充分条件逆否规则、传递规则。

10

搜索更多关于: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 的文档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h1nz16ozy38gut0yjpc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