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仪器】
1.梨形分液漏斗(除了梨形,还有球形、筒形)
特点:可灵活控制液体流出,控制流量
使用:上倒出,下流出。玻璃塞的小槽要与漏斗口侧面小口对齐相通。 用途:①萃取(分液) ②暂时存放反应物 检漏操作:上面已提到
关于检漏,一般有活塞的仪器都是需要这个步骤的。
2.长颈漏斗
主要用于固体、液体在锥形瓶中反应时随时添加液体药品(该功能可由分液漏斗取代) 如此看来,长颈漏斗的作用似乎有点鸡肋,不过它也有几个比较常见的组装方式,如下:
长颈漏斗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液封。目的是防止产生的气体从管中逸散。 这个装置还有一个加强版的。
(该图有一点错误,大理石应该放在塑料片上面而不是试管底部,由于懒得找新图就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
唯一的改变就是多了一个带孔塑料片(有孔隔板),这个装置号称简版的启普发生器(现在已经被淘汰了),特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停止。
只要夹上止水夹,产生的气体不能外出,就会导致管内压强增大,液体会被压入长颈漏斗的导管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补充一下一个常考点:该装置只适用于像大理石这样块状的反应物。像碳酸钠这样一下子就溶掉的是不可以用这个装置的,原因可想而知。
3.恒压滴液漏斗
在做题中你们应该会见到这个东西,相比平常的漏斗,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多了一条通回自身的管子。当然也有改装版的,就是在反应发生装置中接一个橡皮管通回自身,如下图(B)。
这一个小小的管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一般概括为:平衡压强。试想一下当生成了大量气体时,瓶内气压迅速增大,而右边的管子又来不及排出这些气体,这个时候就会导致漏斗中的液体不能滴下。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反应发生装置自身的气压来推动液体的滴落,也就是将管子通回活塞附近。
你应该注意到我给出的滴液漏斗是有刻度的,(当然也可以没有),这也就说明了这是一个比较精确的仪器。因为它的设计让它可以将减小添加液体时对气压造成的影响,使得测量气体体积更加准确。(液体滴下后,液体占据了原有气体的空间,多出的气体自动补充到管子中,达到平衡)
它常常用在有机合成实验中,与三颈烧瓶搭配使用。尤其是在因为有机溶剂易挥发而需要隔绝空气的密闭体系,因为无法依靠大气压来让液体流下,就凭借自身气体来推动。下图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有机实验装置。
4.普通漏斗
用在过滤、防倒吸(倒置的漏斗)、升华装置的组装。 5.蒸发皿
三大用途:蒸发液体、浓缩溶液、干燥固体。高中阶段更多强调的是第一点。 一般来说,蒸发皿是不需要石棉网的,这个点是常常考察到的。 6.坩埚
首先我们来认真看看这两个字,是否注意到它们都是土字旁的呢?到了高三写错这两个字的人可不在少数。
用于灼烧固体物质,比如说课本上灼烧钠的实验。
最常见的是瓷坩埚;在某些题目中也会出现铁坩埚,主要针对熔融NaOH等强碱物质。
一般来说,我们用坩埚钳来夹坩埚。
关于坩埚,以下装置组合非常经典!请一定要记住。
坩埚下面的那个三角形状的东西,叫做泥三角,顾名思义,它是硅酸盐制品。而泥三角又放在一个有三只脚的架子上,那个架子叫做三脚架。据我所知,有不少人会将其写作三角架,执迷不悟。
广东化学双选题有一道专门考察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其中蒸发皿和坩埚的区别就是常考的。一般来说,蒸发皿放液体物质,坩埚放固体物质。干扰选项往往用坩埚来蒸发溶液,扰乱视听。
需要注意的是,坩埚是有盖子的。不少同学看到选项中坩埚盖上了盖子,误以为这是错误的选项。
那么这个盖子有什么用呢?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在课本中有一个灼烧海带提取碘的实验。由于碘易升华,在那个实验中就是需要盖上盖子的。
7.玻璃棒
最常见的三个作用:①引流(过滤,容量瓶加液体) ②搅拌(溶解时,蒸发时) ③转移液体(蘸取浓盐酸与浓氨水反应,蘸取液体于玻璃皿,附着试纸)
在过滤的时候,玻璃棒不可搅拌。不然你会惊讶地发现过滤的速度突然变快了——滤纸破了。
8.干燥管
高中阶段两种形状的干燥管。(忽略洗气瓶)
其中球形干燥管需要注意的是气体从大口进,小口出。
提到了干燥管,顺便温故一下几种干燥剂。
酸性干燥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不能干燥碱性气体) 中性干燥剂:无水氯化钙(不能干燥氨气、乙醇)
碱性干燥剂:碱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9.硬质玻璃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