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 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 , 还应该特....
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 本来说存一年, 结果朋友一
直没回来, 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 草长莺飞, 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
源, 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 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
普通人叹为观止,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龃龉(yǔ) 系鞋带(xi) ..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
大相径庭(jing) .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D.霰弹 (xiàn ) .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D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 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 但这是有风险
的, 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 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 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
而过时, 他就很兴奋, 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 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 不
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 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
压缩运行时间, 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 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 阅读的
趣味性大大提高, 吸引力更强, 影响力更大。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精品】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 信息更加全面, 视野更加开阔, 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7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 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 很少使用石材, 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 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 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 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 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 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 在技术条件完备, 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 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 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 但更深究其故, 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 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 先进的玉石文化, 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 在中国古代, 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 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 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 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 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 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 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 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 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 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 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 见桓司马自为石椁, 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 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 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 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精品】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2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精品】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 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 没有必要永久保存, 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 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 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 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 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答:D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 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
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 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 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
不多, 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 一直到明清时代, 在技术条件完备且
有需求的情况下, 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
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6.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答:B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 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 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
住的房屋上, 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 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 不惜耗费巨大, 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而
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 加工了三年仍未完
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 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
需要。正是这种观念, 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7.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C
A.在古代西方, 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 需要与神一样永恒, 由于不耐久的木
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 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 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 因
此不要说先秦时期, 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 效率更高, 耗材更少, 而且可以减轻
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 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三、(9分, 每小题3分)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精品】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