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本课的相关资料和素材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元素,使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信息技术也是对教材的一个补充和延伸,教师所使用的课件要尽可能的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例如,教材中选用的图片资料相对较少,我在准备本课的时候选取了高更早期、风格形成期、艺术盛期的大量作品,以及他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和作品也进行选取,让学生对高更的艺术风格有了全面的了解,立体的掌握。再比如上课前的情景设计:课前播放音乐: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用音乐、图片形式课前情景设置,带领学生提前感受本课的主题思想——追寻梦想。因此多媒体的应用能更好地帮助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
这节课我进行过多种教学形式的尝试。其中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效果是最好的。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样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同时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小组合作的时间设置会因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而有差异,有时会略显时间紧张。再如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美学素养参差不起情况也不近相同,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适度。同时有效的教学环节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预知的突变性,也就是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要不断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正如大家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高更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以及他在西方美术史上所产生的革命作用,进而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艺术的多样风格,理解高更作品中表现的生命原始性与象征性的梦境世界。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高更的生平与早期的绘画作品,体会他与印象主义美术的联系。理解高更绘画风格形成得转变以及作品特点。同时体会高更相对于传统绘画、印象主义美术他的革新之处,其作品的革新力量以及所传达出的对主观性、主体性的追求。能够理解高更的艺术对后世美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能力,对高更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本课中情景问题的设置、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又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动脑思索能力,对高更绘画风格的转变增强对西方文化艺术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高更在绘画上的革新力量,他作品中努力要传达的主观的、个性化的特性,增强学生个性、特性发展;能够把他对艺术的热爱、执着追求的精神根植心中。同时加深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艺术、历史背景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