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读书的境界最初是为了求知、为己,那么我觉得最高境界就是为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为了身边的人,;成为一个有才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孩子从一开始认识世界,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就应该绷紧一根弦,先成人,再成才。我们千万不要为了孩子所谓的100分,让他投机取巧,千万不要一味地任着她的性子来,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千万不可教育孩子凡事争强好胜,稍有不满便呼天喊地,这样将来会更不可收拾。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无小事。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功课紧张,孩子的问题总是课后解决,或是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疏忽大意要不得。你的不重视,可能会是坏的行为更放纵,坏的孩子更疯狂,天长日久,由量变到质变。当我们时时想到这位幸存者的呐喊,我们心中自然会升腾起一种良知与担当意识,他会逼着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真正把培养人永远放在心上。孩子可以展暂时没有高深的文化,但一定是个善良的好人。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学生的认识。
德国有一名督学去一所学校检查工作,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他修了很久也没有修好。这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看见了这个情形,便跑过去帮忙。不用几分钟就把汽车修好了。
督学很感谢他,便和他聊了起来:“你的修车技术这么好,是在哪里学的?” 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汽车,经常去看别人修车。时间久了,就学会了一些修车技术。”
督学又问:“现在是上课时间,你为什么没有去学校?”
“今天学校有督学来检查,我的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 督学愣了: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答:在讨论培养对象时,我们都要迫不及待地作出“类”、“属”的描述,却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功能。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绝不应该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环顾我们四周,我们发现,这名帮督导修汽车的学生只是众多的饱受“修剪”之苦的学生之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隐藏着巨大潜力的。
此材料正暴露出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塑造”功能。在无意或无奈中,让儿童适应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课程、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保本”的教育,是不大在意鼓励学生冒尖的。因此,发现了成绩突出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就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学生已没有了拖集体后腿之虞。而一旦有所谓的“差生”出现,警报立即拉响,对某些学生身上出现的“欠缺”,无条件地给予补上。至于学生产生“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身上的亮点是什么,已然无暇顾及。这也许就是我们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异。我们着重一个孩子在头脑中储存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国家看重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一个人的大脑。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以无数头脑潜能的毁坏和浪费为巨大代价的。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
我们应该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
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但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所以重要的不是列举和强调各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是首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