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评价的范围,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2、学前教育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3、依据评价的基准,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4、学前教育评价的标准由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三部分组成。 1、根据评价的功能,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学前教育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3、依据评价的基准,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4、学前教育评价的标准由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三部分组成,5、学前教育评价实施阶段的工作程序一般是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和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
6、主评自我心理主要包括心理定势、角色心理、模式效应、时尚效应和疲劳效应。
1、教育评定:一般指对人或人的群体的评定,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全部品质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品质,它包括评级、分类和证明合格等各种活动,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2、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特点:是一个变化、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注重对资料的解释,是对学前教育价值的判断,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范围:所有学前教育现象,包括其它社会现象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也包括它对其它社会现象的作用和贡献等。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把某一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比较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充分照顾到了个体间的差异,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压力,但容易使被评价者自我陶醉与满足。
1、简述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可比性原则 4、全面性原则 5、目的性原则
6、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7、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8、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9、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0、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2、简单介绍幼儿评价的主要工具。
(1)测验:是对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测量,是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包括标准测验和教师自制测验。其中,为保证标准测验的科学性,需要测验题目的难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有较高的效度、信度与区分度。
(2)观察: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有描述观察与抽样观察两种。 (3)谈话: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当面交谈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回答的谈话、选择答案的谈话、自由回答的谈话和自然谈话的方法四种。
(4)问卷法:实际上就是书面调查,是学前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资料。
(5)个案研究法:是选择一个或多个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他们进行追踪,搜集有关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问题、特点及形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一般来说,个案研究多以观察为主要方法。 (6)投射法:是对被评价者给予一定的刺激,如提问、观看材料等,让其自由反应,通过各个不同的反应来了解被评价者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其中效能标准又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两部分。
5、主评自我心理主要包括心理定势、角色心理、模式效应、时尚效应、和疲劳效应。
6、受评过程心理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应付心理、迎合心理和自卫心理。
1、教育测量:就是用某些规则或程序给被测个体的某些属性分配数值,从而使这些数值代表这些属性的量,采用的基本工具是测验,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2、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特点:是一个变化、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注重对资料的解释,是对学前教育价值的判断,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范围:所有学前教育现象,包括其它社会现象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也包括它对其它社会现象的作用和贡献等。
3、总结性评价: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又被称作“事后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达到目标的程度,即最终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行评价。
1、幼儿评价工具主要有哪些,并做简单分析。
(1)测验:是对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测量,是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包括标准测验和教师自制测验。其中,为保证标准测验的科学性,需要测验题目的难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有较高的效度、信度与区分度。
(2)观察: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有描述观察与抽样观察两种。 (3)谈话: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当面交谈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回答的谈话、选择答案的谈话、自由回答的谈话和自然谈话
的方法四种。
(4)问卷法:实际上就是书面调查,是学前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资料。 (5)个案研究法:是选择一个或多个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他们进行追踪,搜集有关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问题、特点及形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一般来说,个案研究多以观察为主要方法。 (6)投射法:是对被评价者给予一定的刺激,如提问、观看材料等,让其自由反应,通过各个不同的反应来了解被评价者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2、简述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与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2)方向性原则 (3)可测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
(6)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 1、根据评价的范围,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2、学前教育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 3、依据评价的功能,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评价标准的三个要素包括强度和频率、标号和标度。 5、加权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小数、百分数和整数。 6、评价实施阶段的工作程序一般是,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和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
7、主评自我心理主要有模式效应、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时尚效应和疲劳效应。
8、幼儿评价工具主要包括测验、观察、谈话、问卷法、个案研究法和投射法。
1、教育评定:一般指对人或人的群体的评定,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全部品质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品质,它包括评级、分类和证明合格等各种活动,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2、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即客观标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绝对评价的标准比较客观,使得评价者能比较容易、公正地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同时也使得被评价对象能够明确了解自己与客观标准的差距。但是,绝对评价的客观标准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因此不能到处使用。
3、诊断性评价: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开始之前进行的测定性或预测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评价对象的基础或现状作出鉴定,又称为“事先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或现状,是选择、制定学前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基础。
1、简要分析评价实施中,评价人员由被评价对象引起的一些心理现象与倾向。 (1)次序效应 (2)对比效应 (3)晕轮效应 (4)理想效应 (5)成见效应 (6)类群效应
2、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遵循哪些原则? (1)与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2)方向性原则 (3)可测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
(6)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
1、根据评价的主体,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前教育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3、依据评价的基准,学前教育评价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4、学前教育评价的标准由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三部分组成。
5、制定标准体系过程中,我们主张等级数量以4个为合适。 6、受评过程心理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应付心理、迎合心理和自卫心理。 7、幼儿评价的工具主要包括测验、观察、谈话、问卷法、投射法和个案研究法。
1、形成性评价: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作“过程中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在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改进计划或方案的依据,从而不断调整、修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以期提高计划或方案的质量。
2、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特点:是一个变化、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注重对资料的解释,是对学前教育价值的判断,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范围:所有学前教育现象,包括其它社会现象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也包括它对其它社会现象的作用和贡献等。
3、投射法:是对被评价者给予一定的刺激,如提问、观看材料等,让其自由反应,通过各个不同的反应来了解被评价者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1、简要分析评价实施中,主评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现象? (1)心理定势 (2)角色心理 (3)模式效应 (4)时尚效应 (5)疲劳效应
2、简要分析学前教育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
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