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打印
大班科学活动:会跳高的小动物
设计意图:
“会跳高的小动物”是根据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设计出来的科学教育活动。几乎每个幼儿都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本次活动把幼儿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与杠杆力的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玩“小跷跷板”的过程中粗浅地了解简单的杠杆现象。 活动目标:
1.对怎样让小动物跳得高有探究欲望。
2.探索小动物跳得高的方法,并感知物体跳的高度与力的大小、物体与支点的距离等有关。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PPT;圆柱体积木、橡皮筋、尺子(有红、蓝等标记)、,小动物纸偶。
2.知识经验:幼儿有在游乐场玩过跷跷板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玩跷跷板的经历。
二、幼儿两两合作利用积木、尺子、橡皮筋等材料自制跷跷板,并探索跷跷板的应用。
1.幼儿探索怎样让小动物跳起来?
(1)提问: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小动物,怎样让小动物跳起来呢? (2)幼儿交流讨论让小动物跳起来的方法。 2.探索小动物跳的高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1)幼儿探索怎样让小动物跳得更高。 (2)集体交流: 小动物跳得高低与什么有关?
小结: 用力大,小动物跳得高; 用力小,小动物跳得低。
三、探索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小动物跳的高度与物体和支点的距离的关系。 1. 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小动物站的位置不同,跳的高度不同。
1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打印
(1)请幼儿猜想: 站在同一尺子不同标记线上的两个小动物,哪个跳得高,哪个跳得低?
(2)幼儿尝试操作,交流实验结果。
(3)幼儿深入探索: 为什么站在远处点上的小动物跳得高,站在近处点上的跳得低?
集体小结: 小动物离支点近,就跳得低; 离支点远,就跳得高。 2.探索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改变支点位置,小动物跳的高度不同。 (1)深入探究:还能让它跳得更高吗? (2)幼儿猜想让小动物跳得更高的方法。
(3)幼儿两两结伴尝试操作,探索让小动物跳得高的方法。
集体小结: 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改变支点的位置,将支点与小动物的距离拉长,小动物就会跳得更高。 3.引导幼儿总结归纳实验得出的结论。
总结: 用力大,小动物就跳得高; 用力小,小动物就跳得低。在用力大小一样时,小动物离支点越近,它就跳得越低;小动物离支点越远,它就跳得越高。 四、生活中的应用
五、延伸活动:小游戏“小动物跳高比赛”。
幼儿运用实验发现的办法,玩“小动物跳高比赛”的游戏。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