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片罐由罐盖、罐底和罐身三个主要部分连接而成的金属罐。
3. 三片罐根据罐身制造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压接罐、粘接罐和焊接罐三种。这三种罐的区别在于罐身侧缝的结合方法不同,而罐盖、罐底,以及罐盖和罐底与罐身的结合方法基本相同。 压接罐的罐身是沿用传统的切角、端折、成圆、压平等工艺制造,主要用于对密封要求不严的食品罐,如茶叶罐、月饼罐、糖果巧克力和饼干罐等;如果是对密封要求较严格的包装,则要增加一道焊锡工序,以确保罐身侧缝的密封性能。 焊接罐是罐身纵缝采用焊接密封制造的金属罐。镀锡薄钢板和镀铬薄钢板均可用电阻焊法制罐。电阻焊节约了贵重的锡,并避免了铅锡等对内装食品的污染;焊缝强度高,密封性好;焊缝搭接宽度小(不超过lmm),节约了材料;焊缝小,彩印面积大,外形美观;焊缝厚度薄,便于翻边、缩颈和封口等后续工序的操作,生产效率高。 由于镀铬薄钢板等材料的焊接性差,于是出现了用有机粘合剂(主要是耐高温的聚酰胺树脂系粘合剂)粘结罐身纵缝的制罐工艺。与电阻焊工艺相比,它的特点是:在印刷时不留空白,因而罐身外形美观;采用价格便宜的无锡钢板,可以降低成本。为保证足够的强度,罐身接缝的搭接宽度较大(约5mm~6mm左右)。
4. 缝焊罐罐身制造工艺: 印铁→切板→卷圆→焊接→补涂→烘干→翻边→罐身 5. 由于罐身成型工艺不同,目前二片罐主要包括:浅冲罐、拉伸罐(深冲罐DRD) 和变薄拉伸罐(冲拔罐DWI)等三种。 浅冲罐工艺流程: 镀锡板或镀铬板→喷油(棕榈油)→切板→冲罐身→切边→翻边→罐身 拉伸罐(DRD罐)制作工艺过程: 涂油的金属板材→切板→冲成杯状→再次冲杯(依据罐高可能若干次)→冲压罐底膨胀圈→修边→翻边→滚加强筋→表面装饰→检漏 变薄拉伸罐(DWI罐或DI罐)的工艺流程: 卷材涂润滑油→下料→冲压预拉伸成杯状→多次拉伸变薄→冲底成型→修边→清洗润滑油→烘干→涂白色珐琅质→表面印刷→涂内壁→烘干→缩颈翻边→检漏
6. 二重卷边一般由五层铁皮组成,其中三层为罐盖铁皮,二层为罐身铁皮;对于压接罐在罐身接缝处的卷边为七层铁皮。在两重卷边的内部还衬有胶膜,故能保证卷边的致密性,避免外界微生物的入侵,确保食品在储藏期中的安全。二片罐罐身与盖的密封结合,与三片罐的完全相同。 当罐身和罐盖被同时送入封口作业位置时,托盘上升和封口压头,共同将罐身及底盖夹住,罐盖被固定在罐身筒的翻边上,封口压头套入罐底盖的肩胛底内径,然后由头、二道辊轮依次进行辊压卷封。
7. 金属软管开启方便,可分批取用内装物,再封性好,未被挤出的内装物被污染机会比其他包装方式少得多。 金属软管制造工艺: 金属片状毛坯→涂布润滑剂→冲压挤出成型→车削→退火→内涂覆→干燥→外涂覆→干燥→印刷→干燥→封盖
8. 喷雾包装内藏有能量(压力、膨胀力),而且有阀门,因此在操作时,用手按动阀门,即可很容易地按所需要的状态将内装物从容器中取出来。作为能源的推进剂同时封在容器中,将此与原液组合,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其它的包装所得不到的内装物取出状态。而且在其容器上还设有能自动开关的阀门,除取出所需的量外,其他总是保持密封状态。所以就其商品价值来看,具有准确、有效、简便、卫生等特点。
9. 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阀杆密封垫将阀杆喷嘴的周围和阀杆凸缘部分密封,使阀杆喷嘴关闭,按下按钮开关时,阀杆向下,阀杆喷嘴离开阀杆密封垫,处于开口状态,由于推进剂的压力使内装液通过导管,上升到机架内,从阀杆喷嘴通过按钮开关喷到外面。
10.金属喷雾罐有三片喷雾罐、两篇喷雾罐和整体喷雾罐(无缝罐)。三片罐是由上盖、下盖、容器筒三部分结合而成的容器,这种容器几乎都是把板卷成圆筒状,用焊接或压接加以接合,所以也叫做侧缝罐。二片罐是由上盖或下盖,与杯形筒两部分结合而成的容器(见图4-63b)。整体罐是上盖、下盖、筒体为一体的容器。无缝罐最大特点是没有侧缝,以及通常圆顶盖和筒体成为一体,罐的肩部可以形成一条平滑而美丽的曲线多用于要求造型设计美观的化妆品。另外,无缝罐耐压强度高,当形成罐体后,再进行内涂,能尽量少露出金属,可用于装压力比较高的和腐蚀性大的物品。
11. 金属包装容器的质量,不仅对包装内容物的质量和保质期有很大影响,甚至也影响罐装产品的销售,所以制罐后,无论是三片罐还是二片罐,或是其它金属包装容器,通常要对容器进行各个方面的质量检测。
12. 制罐以后要进行空罐密封性试验,常用的实验方法有以下两种,即减压法和加压法。通常将已洗净的空罐,经35℃烘干后,再进行减压和加压试漏。
第五篇 包装辅助材料
第一章 粘合剂
1.粘合剂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粘合剂的组成往往比较复杂。除了起基本粘附作用的基料外,为了满足特定的要求,通常都需加入各种助剂。例如,为了使基料形成网状或体型结构,增加胶层的内聚强度,应加入固化剂或硫化剂,使它们与基料反应产生“架桥”作用;为了加速固化或硫化,缩短固化或硫化时间,降低固化或硫化温度,加入催化剂或硫化促进剂;为了提高胶层的耐大气老化、热老化、电弧老化、臭氧老化等性能,加入防老化剂,也叫稳定剂;为了增加强度,提高耐热性,降低成本,加入填料;为了改善工艺性,降低粘度,加入稀释剂;为了提高冲击韧性,改善耐寒性、耐震性、流动性,加入增韧剂或增塑剂等。 2.粘合剂的主要分类方法。
包装用粘合剂品种繁多,用途不同,组成各异,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主要粘合剂物质分类
可以分为有机粘合剂和无机粘合剂两类。
无机粘合剂在包装行业使用的比较少,主要用硅酸盐类如硅酸钠粘合剂。 2按固化方式分类
挥发固化型如淀粉、动植物胶、热塑性树脂等,热熔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酯、蜡类等;反应固化型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 3按粘合剂的外观状态分类
可以分为水溶液型、溶液型、有机溶剂型、乳液型、固态型以及糊膏状、淤浆状等。 4按粘合剂的使用方法分类 (1)水活化型
使用时要加一定量的水使其活化才具备粘合能力,如聚乙烯醇粘合剂等。 (2)溶剂活化型
使用时加溶剂使粘合剂活化形成牢固的粘合,如涂布酚醛粘合剂等。 (3)压敏型
在粘合时必须加一点压力才能形成牢固的粘合,如橡胶类、丙烯酸酯压敏粘合剂类。 (4)热熔型
使用时加热使熔化,涂布在被粘物表面,冷却后即固化粘合牢固,如EVA热熔粘合剂等。 3.产生粘合的基本条件。
(1)粘合剂必须有良好的流动性 (2)粘合剂必须能充分浸润被粘物表面 (3)粘合剂与被粘物之间必须有足够的作用力 4.简述几种主要粘合理论的基本点。 (1)机械连结
这一概念认为粘合剂与粘接表面不平处的连接是粘接的基础。
机械连结机理对总粘接强度贡献的基本解释在于被粘物和粘合剂二者间存在一个区域—此间两种物质都存在。这一区域的产生取决于一种物质进入较粗糙的另一种物质的互相穿透,穿透的深度受到粗糙度大小和穿透完善程度的影响。 (2)吸附作用
吸附理论认为,粘合作用是由粘合剂和被粘物分子或原子在界面层互相吸附产生的。任何理想固体材料都有内聚机械强度,它取决于其中所含基本粒子之间的各种吸引力,包括离子间吸引力、共价键、氢键和各种类型的范德华力。在相同固体中起内聚作用的所有的力在连接两种不同材料时,通过界面作用也可具有粘接力。这些力的共同特点是仅在较短距离上有效,以原子为尺度,至多不超过几十埃。因此如果这些力产生在两物质间界面处,首先两物质必须最为接近和直接接触。
吸附理论认为粘接的产生在于粘合剂和被粘物在界面层上相互吸附。吸附力的产生有分子间相互作用—次价力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必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条件,一般情况下,单位面积上化学键数目要比分子间作用数目少得多,因此粘附强度主要来自分子间作用力。 (3)粘接中的静电力
静电粘合理论的出发点认为,两接触界面间的作用由静电作用产生,静电则由界面间的双电子层形成。
(4) 粘接的扩散机理
Voyutskii提出扩散现象,即两种聚合物在高于它们的Tg以上温度紧密接触时,长链大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