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祥林嫂》与《祝福》的比较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
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再婚,逃至鲁四老爷家帮工,
数月后被卫老二发现,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婚后生子阿毛。不久,贺老六生病而亡,孩
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工。但因她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深为主人
所厌恶。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遂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赎“罪孽”。然
仍被鲁家撵出,沦为乞丐,终于在一个除夕之夜,倒毙在风雪之中。 而越剧《祥林嫂》是
对鲁迅先生《祝福》的一个改编。
《祥林嫂》整个故事情节在大体上还是与《祝福》一致的,但是与原著相比,也有很大的不
同。
首先是写作视角的变化。小说《祝福》以主人公“我”的视角来进行描述,从今年过年的时
候看到已经与乞丐一样的祥林嫂,感到与“我”印象中的祥林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想
起了近五年来在她身上所发生一些零碎的事件。而《祥林嫂》则是以祥林嫂为主人公,讲述
了她五年前死了丈夫,不肯再嫁而逃出卫家山到了鲁四老爷家做短工,而后却又被嫁给贺老
六,之后死了丈夫和儿子又到鲁四老爷家做短工,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风雪中这一连串的事
情。简单地说,《祝福》对于祥林嫂是侧面的描写,都是通过“我”、鲁镇上的人对她的故
事的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祥林嫂》则直接通过祥林嫂五年来一系列的变化来表现这一
人物的性格,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是情节描写的变化。相较于《祝福》,《祥林嫂》在此基础上对于情节的删减做了很大
的改变。如在写到祥林嫂的丈夫贺老六去世的情节时,原文中是这样叙述的:“本来已经好
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
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而越剧中却是将丈夫的去世和阿毛被狼叼走放
在同一时间,将所有的悲剧集中在一起,这无疑更加剧了人物的悲剧性。在越剧《祥林嫂》
中也还有这样的描写:柳妈说是因为祥林嫂嫁过两次人,手不干净而不能碰祭祀器皿,于是
劝她去捐一条门槛来赎罪,而好不容易积攒了两年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的祥林嫂满心期待的
擦起器皿却被鲁四老爷和四婶呵斥,说她根本无法赎罪。在原文中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描写,
越剧中的这一情节将地主阶级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压迫和摧残表现得淋漓尽
致。
再次是表现形式的变化。《祝福》只是一篇小说,纯文字的表达需要读者们充分调动自己的
思维、发挥想象来将描写祥林嫂的零碎片段连成整体。而越剧《祥林嫂》中通过演员的表演
将故事连成整体,并且插入大量祥林嫂的唱词和舞蹈,将她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表现得丰富
多彩。戏剧家沈西蒙、漠雁在观看《祥林嫂》之后于1978年在《上海文艺》上也称该剧“在
艺术上,她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出好戏。她剧本好、导演好、表演好、音乐好、舞美好。整个
演出象一部和谐的乐章,给人的艺术感受是强烈的、深远的。”
最后是剧中人物描写详略的变化。《祝福》和《祥林嫂》都是表现封建礼教对中国人民的迫
害。但是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和四婶都有大量的语言描写,他们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作者对他们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压迫;而对祥林嫂进行侧面描写,刻
画出一个封建礼教和地主阶级压迫下的悲剧形象。《祥林嫂》则以祥林嫂的言行为主,对其
他人物的描写并不如原著中的多,大量通过祥林嫂的唱词、舞蹈来反映她作为一名中国农村
妇女受到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深刻的揭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从艺术上来说,《祥林嫂》对《祝福》的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该剧较好地体现了鲁迅原著
精神,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研究鲁迅小说的专家魏金枝在《上海戏剧》1962年第6期上评论说:“越剧《祥林嫂》的改
编,因为它有机会吸取电影《祝福》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利用戏曲这一表现形式的特点,从
最近这次演出效果看,确乎已经比电影《祝福》更深地体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演员在戏
中的形体动作,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传统的表演身段,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
和谐统一,使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