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1:08: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

针法

毫针 一、进针

1、单手进针法 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Word 文档

.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 行针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

(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

(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Word 文档

.

电针

一、电针的选穴

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l-3对穴位(即是用l-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例如, (1)头面部: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三叉神经)。

(2)上肢部:颈夹脊6-7,天鼎(臂丛);青灵、小海(尺神经);手五里、曲池(桡神经);曲泽、郄门(正中神经)。

(3)下肢部: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

(4)腰骶部:气海俞(腰神经);八髎(骶神经)。 二、穴位的配对

一般根据受损部位的神经支配。例如,

(1)面神经麻痹,取听会或翳风为主穴,额部配阳白,颧部配颧髎,口角配地仓,眼睑配瞳子髎。

(2)上肢瘫痪,以天鼎或缺盆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头肌配臑会,肱二头肌配天府一;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

Word 文档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的文档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j4qj5prto9sc9l3ppnv1xep036fj7019c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