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题 画 宋·李 唐
云里烟村雾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作者的画有什么特点?“不入时人眼”仅指画吗,为什么?说说诗人借题画写出了怎样的感慨?
50.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歌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1.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一诗诗题中的“感旧”在诗中怎样表现的?与《题都城南庄》比,两诗有哪些共同之处?
52.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仔细品味,说说这一形象的特征。
53 .孤 桐 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岛几百寻。凌宵不屈已,得志本虚心。 岁老粮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鲜愠,愿听五弦琴。
注:明时,即政治清明的时代。鲜愠,指感轻老百姓的疾苦。桐木是制作琴的上好材料。椐《孔子家语》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曰:“南风之熏兮,可以鲜吾民气愠。
1.哪句完整地表现了梧桐树旺盛的生命力? 2.这首泳物诗,借梧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3
54.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笔下的墨梅有何特点?诗人的墨梅自况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55. 咏喇叭 元·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喇叭,唢呐”比喻什么? 2.“曲儿小,腔儿大”暗指什么?
3.这首曲子的主旨。
56.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7.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作者宋末元初人。宋亡后隐居,拒绝征召。
全诗化用了什么典故?诗人先用“桃花”作吟咏对象,在表现主旨上有何意义?
58.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本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反映乡村旱情的?诗歌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
59.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诗人贬于黄州因练副使任上。诗人醉心海裳花很久,夜深又恐“花睡”,透视出他怎样的心境?
60 晚 春 唐〃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写景物使用了何种手法?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的?细心揣摩三、四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61.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结合全诗说说“生涯在镜中”一句的丰富内涵。
62.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首咏菊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诗人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3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人笔下的“柳”是比喻什么样的人?诗人“咏柳”实为“斥柳”,表达了何种思想?
15
哲理诗 以诗言理,自古有之,不过优秀的哲理诗说理,绝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缘景缘物而起,由景引发理性思考,其生活哲理自然流出。换言之,哲理诗中的理是和景物紧密结合的,是寓理于对事物的描写之中,或称之为形象化的说理。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短短四句20个字,将景、情、人、理融为一体,形象化地阐发了“登高方能望远”这一哲理,鼓舞人奋发向上。
64.观书有感 宋〃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斗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
细读两首诗,分别体会诗句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65. 乐 游 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乐游原,长安西南,地势高,可俯视长安城。
1.诗人“驱车”是因为 ,“登古原”是为了 。 2.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66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一、二两句从六个角度对庐山形象作粗略勾勒,却写出了庐山的 、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三、四句是 又是 ,诗人把观感与哲理结合起来,形象化地阐明了 这一道理。
67.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开头两句是追叙昨夜遭受暴风骤雨的的景况,三、四句是写清晨的情景。联系全诗,试简析诗人“卷孤篷看”的心理活动。
2.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