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中看机会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接触了成本经济这个概念,那何谓机会成本呢?生产一旦哪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举个例子来说,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的观点:决策时选择出来的最优的方案只有一种,而其他的可能方案虽不及最优的方案理想,但如果采用也能带来效益的,放弃这些方案就势必失去这部分效益,因而决策中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效益称为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
可见,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与所作的选择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推而广之,无论做生意,还是日常生活,还是每天的工作学习,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条件有限,也有兴趣爱好问题,都要面临选择。
没错,人们一生都在做选择,其成败得失几乎都由选择来决定。一旦一个人做了一种选择,他就得放弃选择其他冲突的机会。当你选择了做学术研究,你就很难同时去从商、从政或干其他的事业。当你少年时代选择了玩乐无度,你就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未来成功的机会。你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另一种机会,就是你选择的机会成本。
人们常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做此事,就要舍弃彼事。总要放弃一些东西,总要做出一些牺牲。这是迫不得已的,也是客观存在。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平和自己的心态,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人们的所谓理性选择,就是以机会成本为权衡做决策。当你决定要不要换一份新工作时,你就得拿新工作和其他条件与现有工作的收入和条件去做对比。因
为你的现有工作的报酬是你选择其他新工作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大,选择空间就越小,选择也就越难。许多人终生动弹不得,就是因为机会成本太大。许多人一生最终碌碌无为,就是因为舍不得放弃机会成本去冒风险,结果到老时无限悔恨。这就是机会成本对人生的影响。
在孙子兵法中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即破釜沉舟)的策略,其实就是把机会成本变为零甚至负数的策略。我们常常鼓励人要把过去的成功当作新的起点,其实也是一种把机会成本从主观上变为零的策略。
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关键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守成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下面就以跳槽为例子。
有权力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成为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有权选择生活,才能自由地生活。但真正赢得了这种自由之后,每个人还是要为自由去支付机会成本。
企业中的某种资源常常有多种用途,即有多种使用的“机会”,但用在某一方面,就不能同时用在另一方面,因此在决策分析中,必须把已放弃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对中选方案的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价。
跳槽考虑机会成本就是在跳槽前,将不跳槽所或得的利益和跳槽所获得的利益一一列出,进行比较权衡,最终利益最大的选择就是你跳槽的重要参考指标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明确跳槽方向就是要明确此次跳槽最想获得的是什么,更高的发展?改变现状?转移城市?等等,目标公司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明确跳槽方向唯一参考了。
当收益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间作大小的比较;而成本一定的时候,人们则往往将成本与收益作比较,也就是说,把成本与收益放在一个天平上,来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当然,谈到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往往事实上的成本总是比预期的大,
而收益却总是比预期的小,这是在所难免的,否则,生活中就没有失败和失意了。进一步说,由于生命所包含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成本,所以,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很重,因为无所作为就是成本,所以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获得人生收益的机会,才能弥补上时间成本的损失。因此,尽管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偏爱,但她永远垂青那些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行二翠柏苍松 20061100*** 2006年12月9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