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步骤四 深层探究 探究写法 (一)深层探究
1.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二)探究写法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
2.拓展延伸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句式整齐,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变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
11 醉翁亭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赏景的好时机。在前面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2.生难字词 (1)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láng) 琊(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蔌(sù) 酣(hān) 弈(yì)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yǔ) 偻(lǚ) 洌
(liè)
肴
(yáo)
觥
(gōng)
筹
(chóu)
翳
(y
ì)
(2)词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又深幽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