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其品质的物质。
2、有机肥:来源于植物或动物以提供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或称能用作肥料的各种有机物质。
3、绿肥:翻埋入土做肥料的栽培或野生植物绿色体(对于改良土壤、固定氮素、植物营养有重要作用)
4、复混肥:肥料成分中同时含有N、P、K三种或任意两种养分的化学肥料。 5、复合肥:通过化合作用或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有明显的化学反应,也称为化成复合肥料。
6、混合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化肥或用一种复合肥料与一两种单质化肥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制得不同养分配比的肥料。
7、绿肥的激发效应:新鲜绿肥施入土壤后能促进原有有机质矿化。
8、硝化作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9、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遗失的现象。
10、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有机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须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须的元素。 11、必需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称为植物必须营养元素。 12、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之前,所以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13、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各种营养比例失调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14、养分递减律:即其他养分充足时,由于增施某种养分,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线的,随着养分的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率却逐渐下降,即在达到最高产量后,产量则不再增加 15、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对恢复和维持土壤助力有积极作用。 16、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增加,而单位面积的报酬却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降低
17、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某种养分能够发挥其最大增产效果的时期
18、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总施肥量中该元素施入量的百分比
19、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的支配,在植物各生长因子中,如果有一个因子含量最少,其他生长因子即使丰富,也难提高其产量。 20、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片/茎等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并进行代谢的营养方式。 21、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总施肥量中该元素施入量的百分比
22、根际: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23、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24、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过磷酸钙还会与制造时产生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使有效性降低的现象
相关推荐: